美文网首页老街诗词闲话
总是、夜来、转,唐诗中的这些口语,很多读者误解了含义

总是、夜来、转,唐诗中的这些口语,很多读者误解了含义

作者: 老街味道 | 来源:发表于2022-07-03 10:53 被阅读0次

    前言

    阅读欣赏唐诗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唐朝的口语。其中的一些词语今天我们已经不用了,例如:

    锦衾重自煖,遮莫晓霜飞。 《少年行》盛唐 · 李白

    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夜坐》 唐末 · 韩偓

    遮莫,大意是:即使、假如、尽管、尽教、听凭等;格是,已是之意。这两个词今天我们已经不用了,既然不懂自然会查询,也不会误解。

    但是有些词,今天我们还在用,只是意义与今天可能不同。这样的词我们自以为能看懂,恰恰就很容易误解。

    一、总是,并非一直都是

    李白有《子夜吴歌》诗云: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大多是人读到总是二字,一般认为与今天的总是同义,即:一直是、老是之意。其实在唐朝的口语中,总是乃“全是”之意。

    所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秋风吹不尽的捣衣声,声声全是牵系玉关亲人的相思之情。

    全是,是范围、空间;一直都是,表示时间。

    其他唐诗的例子,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其二 (725年)》: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总是关山旧别情,与总是玉关情中的总是一样,全都是的意思。

    又如高适的《九曲词三首 其二 》:

    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

    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相看总是太平人,看到的全是太平人。

    二、夜来,不是夜晚来了

    唐诗中经常在时间名词后面,加一个“来”字,这种情况也有被误解的可能。

    1、来,与时间词组成时间状语

    例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这首诗我们很小就学习过,夜来,是指夜里、夜间、昨夜。不能理解为夜里来了风雨之声。

    这个“来”是名词的词尾,表示某时,并不是动词的“来”。

    又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秋来处处割愁肠,秋时(或者秋天),(四处可见的、似剑铓的尖山)触动了我的愁绪。

    如果理解为:秋天来的时候,夜晚到来的时候,是不是来就有了动词的含义了呢?我们再看一首唐诗,盛唐李颀的《杂曲歌辞 缓歌行》:

    小来托身攀贵游,倾财破产无所忧。

    暮拟经过石渠署,朝将出入铜龙楼。

    小来托身攀贵游,自然不能说年幼来临的时候,小来,就是小时候。

    可以看出,秋来、夜来、小来、暮来、春来.....来在表示时间的名词后面,组合为时间状语的时候,都是作为词尾,表示某某时候,而不是动词。

    这种用法,至今在很多地区的方言还在使用,例如老青岛人说话,还会这样问:夜来在哪吃的饭?

    2、来,动词的用法

    来,当然经常用作动词,例如初唐徐贤妃的《进太宗》中有两个来: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裴回。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第一个是:朝来,表示早晨,时间状语;第二个:能来,表示动词。

    前面是时间词,后面跟一个“来”字,未必都组合为时间状语,来也有可能是动词,例如贾岛《赠胡禅归》:

    自是根机钝,非关夏腊深。

    【秋来】江上寺,夜坐岭南心。

    井凿山含月,风吹磬出林。

    祖师携只履,去路杳难寻。

    秋来江上寺,夜坐岭南心。秋来,不是时间状语,只有“秋”一个字是时间状语,来,是谓语,主语被省略了。秋天,(你)来到了江上寺。 

    三、转,不作动词用

    转,常见的用法是动词。但是在很多唐诗中,如果解释为动词,似乎就不太通顺。例如虞世南的《怨歌行》:

    紫殿秋风冷,雕甍落日沈。

    裁纨悽断曲,织素别离心。

    掖庭羞改画,长门不惜金。

    宠移恩稍薄,情疏恨转深。

    香销翠羽帐,弦断凤皇琴。

    镜前红粉歇,阶上绿苔侵。

    谁言掩歌扇,翻作白头吟。

    这是一首唐初期的五言排律,除了尾联外都对仗。不过初唐的律诗,常有齐梁体的特点,大多用律句,但是有失黏、平仄失对的现象。

    宠移恩稍薄,情疏恨转深。则是标准的律句对联。稍,对仗:转,可见这里的转不是动词,而是作为副词修饰形容词深。那么这个转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再看王绩的另一首诗《山中采药》:

    采药北岩阴,乘兴独幽寻。

    涧尾泉恒细,山腰溪转深。

    石横疑路断,云暗觉峰沉。

    薄暮归来去,松丘横夜琴。

    涧尾泉恒细,山腰溪转深。恒,对仗转,和上一首诗的用法一样。细、深,两个形容词作谓语,修饰谓语的恒、转是副词。涧尾的泉流一直很细,山腰溪水更加深一些。

    这两个转,作为副词,是更加的意思。

    这种用法,在唐诗中很多,例如: 

    西北云逾滞,东南气转微。骆宾王《夕次旧吴》

    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卢照邻《早度分水岭》

    泪尽恨转深,千里同此心。李白《寄远》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结束语

    现代人阅读唐诗,遇到的词语大概有三种现象:

    第一种词语,和今天几乎一样的含义,这种诗一读就懂。

    第二种词语,今天完全不用,甚至对于唐人来说,也是古语。例如很多诗经、楚辞中的词,其实在唐朝普通百姓也未必懂。

    第三种词语,今天还在用,但是今天与古代的含义会有些区别。本文所说的就是这种词语。

    您还了解哪些这类的词语吗?

    @老街味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总是、夜来、转,唐诗中的这些口语,很多读者误解了含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ml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