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壮观、威武、雄壮、排山倒海……”9月3日抗日战胜胜利70周年大阅兵又一次……好吧,刷了屏!钰信哥就不重复了,接下来我们说说大阅兵上的无人机为什么不编队起飞话题。
先和钰信哥一起,认识一下9月3日抗日战胜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的三种无人机。
第一种是国产GJ-1中型长航时无人机(其实是翼龙无人机的改进型),该机2012年装备空军的某无人机团和几个陆军集团军的无人机营,它是第一种装备部队的国产察打一体无人机,在2014年中俄联合演习中首次亮相。之前有传闻攻击-1无人机的对外型号为彩虹-4无人机,但是根据照片显示的特征,机身下部的光电转塔,位于前起落架前方,靠近机头的位置,这比较符合翼龙无人机的特征。而彩虹四型无人机比翼龙更大,面世更晚,技术更先进,其光电转塔位于前起落架后部,靠近机身中腹部。
第二种是BZK-005,是我军首架长航远程无人机,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研制,已于数年前装备隶属于总参的某无人机团和空军航空兵某师无人机团。该机拥有大型卫星天线,可实现远程自主飞行和侦察。2013年,该机曾出远海执行侦察钓鱼岛和监视美军舰队任务。
第三种是250公斤级的JWP02型中程通用无人机,用于取代已服役近15年的JWP01型无人机。JWP01型无人机于1994年定型,199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中国陆军装备的第一代200公斤级中短程多用途无人机,主要用于炮兵侦察,现已停产。
这三种无人机方队,均使用卡车装载,混编在其他地面装备的方队中,通过天安门广场。
看到这里,有很多网友提出了疑问,中国空军和陆军航空兵都派出了大批的军机,以密集队从空中飞过。而为何参加阅兵的三种无人机却使用卡车装载,从地面驶过,为何不能让这些无人机也以密集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
其实,无人机编队飞行,一直是研发强国的梦寐以求。
多架无人机协同编队飞行,英文为Coordinated Formation Flight,缩写为CFF。其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队形设计、气动耦合、队形的动态调整、航迹规划、信息互换以及编队飞行控制策略等问题,目前正是各个无人机研发强国的研究热点。
在美国,2004年美国波音公司利用X-45无人机首次进行了双机编队飞行,2012年美国利用全球鹰无人机成功的进行了无人机空中加油试验,标志着无人机在编队飞行及协同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军计划在2020年实现成熟的带有战术意义的无人机多机编队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在欧洲,2014年4月,在法国达索公司推出的宣传片中,首次出现了阵风战斗机,神经元无人机,猎鹰公务机进行编队飞行的场面。有人战斗机伴飞无人战机较为少见,特别是视频还展示了神经元无人机可以与阵风进行变换密集编队飞行的能力,显示出法国的无人机编队技术的雄厚实力。
钰信哥要说的是,中国在无人机编队飞行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在201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也分别做过试验,研究翼展3.5米、重量9公斤级的军用型无人机自主编队技术,使用GPS导航和微博视距内控制,能够使两架飞行速度135公里/小时的无人机保持距离误差30米以内,高度差20米以内的一小时密集编队。
西北工业大学的深圳无人机研究院,早在三年前就研发出2公斤级无人机的编队技术,使用微波传输指令,在视距内控制,可在一架控制器上实现3架(对,是3架飞机)无人机的密集编队飞行,并能够自由变换队形,这项技术目前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现在正式回答:大阅兵上,无人机为什么不编队起飞?
如上所述,目前无人机密集编队飞行是个高难度的技术,不光是人民解放军,就是全世界的现役无人机,都没有密集编队的飞行能力。其实,各国在无人机编队及协同方面的技术还不成熟,在编队队形、航迹规划、信息交换等方面还有许多难关需要突破。迄今为止,只有在实验室和少数试飞场合见到,距离实用推广还需要时日。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