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是时下国内外都很热门的一个话题,对于我这个长期的冥想体验者来说,这个问题,我很想要一个肯定的答案。第一次听说冥想,是在TED的《哈佛幸福课》上,这又是一个被名字耽误了的好课程。Tall老师说只需要短短五周,每次十分钟的冥想练习就能大幅提高人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当然,老师给出了很多具体的科学研究,很有说服力!
壹心理给冥想下过一个定义 ,如下——冥想(meditation)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知和良好状态。在冥想期间,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某些身体姿势(盘坐、或瑜伽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
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有冥想的踪影。印度的瑜伽,佛教等等。
关于冥想最普遍的认识是,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提高注意力,另外还有诸如增强免疫系统的神奇功效。 就我看到的材料,这些年来确实有很多脑科学、心理学家针对冥想做了很多的实验,基本上都是采用冥想前后,对受试者采取核磁共振或者其他的扫描的办法,观察受试者的大脑区域活动。结果是经过冥想的受试者大脑前额叶皮质增厚了,这是人类负责思维和决策的区域。
也就是说,长期的冥想练习确实改变的大脑的硬件结构,而不只是单纯的心灵上的滋养。另外,有切实的实验证明在人进入冥想状态时,大脑的 α波会显著增强,那是一种促进学习与记忆的最佳脑波,可以帮助你将你的潜意识和意识连接起来。
当然,这些实验上的东西最多只能帮我们厘清冥想的理论功效,具体你觉得靠不靠谱,其实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
毕竟冥想还是一个需要实践的活动。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万老师在《精英日课》里说的一个科学实验,说的是也是“一群脑科学家召集一帮没有练过冥想的普通人和一帮有冥想功夫的人,同样给他们的大脑接上核磁共振装置,然后突然用什么东西烧一下他们的腿,所有人都“嗷”的叫了一声,研究者发现,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普通人的杏仁核区域(感情区域)波动强烈,意思就是这个人在经历很强烈的感情波动,而有冥想功夫的人虽然也叫了一声,但是他们的情绪并没有剧烈变化,他们注意到了这个压力事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样的功夫确实令我神往啊!
古人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大概说的就是这种功夫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借由冥想达到那样的境界,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好了,说了么多,我也该滚去冥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