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第一章,就觉得绝对经典,决定认真读;先写序言这块儿吧,也很精彩。
首先是译者序提到的:
所有学科看到的不同系统,其实只是真实系统的投影;他们是一个整体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这些系统是开放的,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并且会互相影响。国家可以在地理上是近邻,在政治上是仇敌;恋人可以远隔千里,而心有灵犀;和你交易的人,可能远在地球的另一边。
这里每句话都有一层意思,或者几层意思,我的解读如下:
- 投影,从数学上,可以理解为三维图形变成二维图形,这种情况下,影子是原本主体的一部分吗?照片拍的,不是本体的一部分;或者,
- 用比喻来说,盲人摸象;但这个时候,脑海中的“投影”,首先来自于部分的真实,随后是自我的加工,加工不真实;这个比喻
- 符合投影是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是下一句;也和下面的
- 每个“投影”构成一个系统,系统独立,但是和整体的其他“系统”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
- 而“国家”在“地理”和“心理”上的不同,是另外一种差异,而且可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呢
- 类似的,恋人之间也是;
- 交易的例子,是物理和实际联系的另一个例子了。
随后译者提到了几个对立统一:
部件脱离了系统,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系统脱离了环境,就不能存续。所有的观点都是互补的,光既是粒子又是波。凯恩斯说对了一半,哈耶克说对了另一半。从外部看,系统有行为,从内部看,系统有结构,系统是行为和结构的统一。
几个对立统一?
- 部分和系统;
- 系统与环境;
- 波粒二象性;
- 国家宏观调控 vs. 自由放任的市场;
- 外部看行为 vs. 内部看结构
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塑造的关系。
而以上这些讨论,印证了随后的25周年纪念版前言中,爱因斯坦的话:
要解决我们面对的重要问题,不能停留在当初制造它们的思维层面上。
也就是,要升维思考,至少上升一个维度。到更高层次的思考,才能看到局限性,看到系统,也就是自己所触及到的行为、问题,之上的“系统”,才能通过改变内部的“结构”,来改变外部的“行为”。
作者还提了一个竞争战略的角度:
我写了很长的时间,然后意识到计算机语言的变化比人的变化要快得多,所以决定将编程语言的生意让给别人,专注于更一般的思维法则。结果,我先编写了《程序开发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Computer Programming),然后才是这本书。
而在第一版的前言开始的引用:
我发现所有事情都十分清楚,但没有一件事是我真正完全理解的。理解就是改变,就是超越自己。这次阅读没有改变我。
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外国版吧。
而下面的两段话:
学者至少学会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方式始于掌握学科的细节,然后继续去以超越这些细节。我们谈到这种超越时,会使用一些赞同性的词,如“物理学思维”“了解人类学理论”“具备数学成熟度”。那么我们做了什么才获得了这种学科成熟度呢?其一是,我们知道了如何“处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最开始的几个想法应该是什么。
本书试图传授一种思维方法,来应对没有标签或标签存在误导的情况。
可以理解为:专门的思维方式用来稳住基本盘,一般的系统化思维用来扩大战果,两者缺一不可。
最后是对聪明人的劝告:
合适的数学符号将首先被证明其合理性,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解释。和流行的观点相反,科学家使用数学让事情变得更清晰,而不是变得更模糊。
聪明,是为了高效的产出,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聪明;深入浅出才是真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