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剧家、军事家徐渭,可谓是才高八斗,可一生坎坷。天资聪慧,年少才学闻名乡里,对于功名事业充满向往,但在科举道路上却屡遭挫折。20岁考中秀才,以后八次参加乡试却未能中举。蒲松龄,李时珍,吴敬梓,左宗棠等,许多名人都有科考失意的经历。
古代科考制度都是八股取士考题范围和答题模式,都被严格地限定在一套近乎僵化的规则中。而这些名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希望能够特立独行,打破陈规,甚至对社会规则的态度是充满蔑视的。就是说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是“打破规则,藐视规则”的,这与他们在意识层面积极的追求社会所认可的科举功名是格格不入甚至截然相反的。纵然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意识层面也积极的追求科举功名,然而潜意识就会在各种他们无法觉察的细节中表现出来,因而造成了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考场失败。
如果能够认识到潜意识中的这一点,觉察它的存在,倾听他的表达,而不是一味的用外化和内化的社会规则去压抑它,否定他,那么,即使科举不重或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或许也能拥有更加平静和更加积极的心态。像李时珍,14岁考中秀才,以后三次科举未中,他知道自己不喜欢科考,喜欢的是医学,父亲认命,同意他弃儒学医,最终成就为一代名医。或者是能看到科考和官场“规则”中的“自由”,看到能施展自己才华和能量的可能性,也会增强科考的内在动力。
生涯方格中核心建构的抽取方法—阶梯法的技术,就能让一个人抽丝剥茧的深入探索内在最重视的东西,然后回过头来看看这些东西和现在生活当中藕断丝连的关系。这些东西是自己内在的声音,是自己最在乎的一层一层埋在心灵的最隐密处,遥远的影响着自己漂浮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所作所为。也许会发现许多困扰都是来自一种未曾觉察的冲突:生活方式与核心建构的背道而驰。当事人透过一层又一层的寻根之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发现生命中最珍视的宝藏。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一、列举出三项重要的建构,二、选取其中一项进行阶梯法,咨询师以“为什么”来提问?透过几种性质类似但句型不同的问话,逐层深入一直到当事人无法回答为止,这就有可能达到了核心或趋近于核心的建构。三、继续进行其它两项建构阶梯法。四、随着内因建构会涌现出过往的经验,让当事人清楚自己生涯困顿的根源。如果中间出现分叉的建构也无所谓,一般采取的处理方式是任择其一,因为同属一个人的核心建构,无论从哪个路径下去都会归于一个。
建构的深浅层次随着阶梯法的进行,从外围的表层价值逐渐深入到内在的核心信念,让当事人看到存在之必要,核心价值之所在,也就是“自我存在”。这是生命底层中最真实的价值,有了这层认识,成为如其所是的自己,才有了支撑的力量。
阶梯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当事人接触到建构系统的核心,看见内在的冲突所在,也能透过生涯选择的过程,接触到生命底层中最真实的价值所在。
只有参透为何,知道了自己核心的价值所在,才能有力量面对无限变幻的世界,在“无常”之中抓住“常”,勇敢智慧的迎接任何未知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