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骨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古诗词的内涵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看了《学习语文需要转化密码》才知道“言”与“意”之间有个“象”,“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李清照的《声声慢》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愁,最后画龙点睛以愁归结。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意象美,言之有物,让人有所依托。也正是借景抒情,所以这景这物都充满了美,有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就不仅仅是食物,而代表着天地间令人肝肠寸断的相思,就像月在中国人眼里不仅仅是“皎皎空中孤月轮”而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令人回味无穷。
学完这一集也让我懂得不论是古诗词还是白话文,很多时候要知其中滋味都要借助意象,否则仅仅是言与意的跨越我们永远词不达意、言不由衷。“通过意象这个中介,学生的语文学习实现了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头脑与心灵、意识与潜意识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在以后词语讲解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自己去联想去发现,这样词语对于学生来说才是真的内化,才能真的让词语鲜活起来。
当然美的转化需要词的累积,就像先生谈张志和的《渔歌子》中的白鹭,他能从飞的姿态联想无数首我听都没有听过的诗词,能带我们林间自如、空中潇洒,这就是大师的法宝吧!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可能这就是先生说的——你真正要转化的不是“西塞山前白鹭飞”这个意象,你真正要转化的是你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西塞山前白鹭飞”不过是你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最终照见的是你自己的人生经历、阅读积淀、学识胸襟、审美情怀、生命境界。人只能看见自己能看见的东西。
所以,一切的美源于内心,源于能够物我合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