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梅雨天气,异常湿热进入梅雨季节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芒种时气候开始炎热,是消耗体力较多的季节,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水。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阳热”易于发泄,洗浴以药浴最能达到健身防病之目的。但需注意一点,在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衣衫要勤洗勤换。
人体反应代谢旺盛,容易疲倦代谢旺盛,元气消耗大 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之时,宜多吃具有解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地硬化,饮食宜以清补为主,辅以清热解暑、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的食品。容易疲倦 在中国的江西省有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几句话,反映了夏天人们的通病——懒散。其原因是夏季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人身之所及,均不离湿热之气。所以,暑令湿盛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
1、勿受寒,平情绪,常游泳小心受寒
端午节多在芒种日的前后,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说法。端午节没过,气温还会有冷的时候,御寒的衣服不要脱去,以免受寒。保持情绪稳定,根据季节的气候特征,在精神调养上应该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忌恼怒忧郁,这样可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汗后勿洗冷水澡 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阳热”易于发泄。但须注意的一点,在出汗时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在洗浴时如果采用药浴,则会达到更好的健身防病的目的。在夏季,游泳可以增强机体对外界的反应能力,提高耐寒及抗病能力,改善肩背及关节功能。
2、饮食清淡,忌辛热饮食调养方面应清补,勿过咸、过甜。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大米为佳”。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饮食更应以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功能的食品。对女性而言,应少吃辛热,多吃一些清利热湿之品如绿豆,还应常吃健脾利湿之品,如薏米、山药、白扁豆、大米粥,以防妇科病缠身。同时,气温升高也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之时,宜多吃能去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宜清补,可多吃新鲜蔬菜、瓜果等,如蔬菜、豆类可为人体提供所必需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及大量的维生素,维生素又是人体新陈代谢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可预防疾病、防止衰老。瓜果蔬菜中的维生素C,还是体内氧化还原的重要物质,它能促进细胞对氧的吸收。忌肥甘厚味辛热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汗出较多,因此不宜食用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如人参等补品。这些药材性辛热,炎热夏季过多食用后,会使人非常烦躁,同时也容易引起消化道及全身性的一些疾病或不适,如便秘、痔疮、口唇干裂、咽炎等。长夏饮食稍温辛,中医学认为,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不要一次吃得太多,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在中国一些南方地区,夏季炎热多雨,疾病以暑病为多,不少人有食辣椒的习惯,这是因为吃辣可以增强食欲,促使人体排汗,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一份凉爽舒适感。适当吃点生姜对夏季养生也大有好处。多吃补血养心、健脾益气的食物。如糯米、小米、黄豆及其制品、大麦、胡萝卜、南瓜、番茄、奶类、鲤鱼、猪肝、猪肚、牛肉、兔肉、鸽蛋等。
3、勿露脊梁,多练调息功不宜裸露脊梁
在这个节气中,大街小巷开始有些人光着脊梁,认为这样凉快,其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具有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代谢等多种功能。在人体皮肤上有几百万个汗毛孔,每天汗液在皮肤表面蒸发可带走身体不少热量。当外界气温超过35℃,人体的散热主要依靠皮肤汗液蒸发,加速散热,使体温不至于过度升高。此时若光着脊梁,不穿衣服,皮肤就会从外界吸收热量,且不能通过蒸发的方式达到散热的目的而感到闷热。芒种过后,午时天热,应该穿透气好的棉、丝织衣服,使衣服与皮肤之间存在着微薄的空气层,而空气层的温度总是低于外界的温度,这样就可达到防暑降温的效果。另外,此时人体易出汗,衣衫要勤洗勤换。
晚睡早起,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劳,有利于健康。练毛孔调息功 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两眼微闭或两眼平视,但要视而不见,两膝盖微屈,呼吸绵绵,呼气时意念全身毛孔都张开,向外排气,使一切病气、浊气都排出去,吸气时意念全身毛孔都在采气,内脏各器官也与宇宙之气同呼吸。每次20分钟,可达到祛病延年之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