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让自己终生难忘,甚至想念至今的汤圆是在朋友的同班同学家里。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事情。一年的寒假,我去找有着共同文学梦的朋友,如今不记得倒了几次车,更不记得是怎么找到他家的。那时候没有电话,仅凭通信中告诉的地址。现在觉得,那时候的我,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点机会就会去拜访朋友。
我这位文学爱好者朋友家住汉中市南郑县黄官镇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村子不大,依山傍水,村子的旁边有一条河,叫青龙河,蜿蜒流过只有几户人家的村庄。河上有一座石墩凸起、铺有木板的桥,仅容人畜通过。他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他和他的母亲、弟弟居住在这里。他们兄弟俩就读于镇子里的中学。
我第一次到朋友家,朋友家很热情,他的妈妈准备了不少好吃的。在他家的几天里,朋友带我去了他们的学校,拜会了他的好几位同学。这几个同学都是能写点诗词、散文类的朋友,大家聊得非常开心,至今我脑海还能浮现当时的情景。
有一天,朋友带我去离镇子里不远处一个姓管的同学家。管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比较瘦小单薄的男人,身穿那个年代特有的深蓝色呢子服,见到我们的到来,特别热情好客,非要留下我们吃饭,而且能感受到那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特别的真,特别的纯,不像现在的人际交往的虚伪。陕南的男人,大都烧得一手好菜。他在厨房里忙碌了一阵子,一桌菜肴便摆满了桌子,他家自制的腊肉,味道鲜美,油而不腻,自家种的稻子做的米饭白亮亮、香喷喷的。吃完米饭后,他给我们每人舀了一碗醪糟汤圆。那汤圆白白的、软软的,一颗颗圆润饱满,选一个慢慢放入口中,牙齿轻轻一扣,一股沙沙的香甜汁液在口腔荡漾,有核桃、芝麻、橘皮等味道,原来汤圆还有这么美好的味道,那一刻深深的震撼到了我。我敢说,那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汤圆。管同学告诉我,汤圆是她爸爸制作的,先将核桃、芝麻加油炒熟,然后熬糖将橘皮等十多种香料倒入,摊薄、冷凉、切块,最后将方块馅放入盛满糯米粉的簸箕里晃动滚圆,汤圆就这样做好了。
后来,朋友告诉我,管同学是那位男人的养女。父女之间的感情非常深,管同学特别受到他养父母的宠爱,他们经常来他家玩。听朋友说,管同学后来休学了,去南方打工去了,那个年代有不少人去南方寻梦。管同学及其养父母后来怎么样了呢?至今没有任何讯息。
后来,我离开了汉中。我同这位朋友依然保持着联系。有一年“五一”假期,他携妻儿来到我居住的城市,游览了这里的龙门石窟等名胜古迹,又陪他孩子去了少林寺。他的孩子同我的孩子玩得比较开心。去年,我家孩子去兰州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与在这个学校读研的朋友的孩子再次相遇。会议结束,离开兰州大学的时候,两个青年一起共进早餐,朋友家的孩子执意把我家孩子送到兰州火车站。两位年轻人,也建立起友谊。
我和这位朋友相识于当年南郑县里举办的一场中学生运动会上,我们都是跑100米、200米、400米、800米的项目。在运动员检录处认识的,后来发现彼此都喜欢文学,于是比赛的间隙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他当时在县里的集训队训练,有一些运动员他都认识,因此有好几个人都成为后来通信联系的朋友,不过如今都散落在祖国大地上已经没有了联系。
现如今,我和朋友都进入了“知天命”的年龄,平日里联系也不多,偶尔联系也是倍感温暖,彼此都很珍惜这世友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