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就听说树丽要上至善学院讲课,很为她高兴,但也真为她捏把汗。毕竟那是国家级大平台,人才荟萃。
显然,我这担心是多余的。她发给我张截图,让找什么不同。其他嘉宾都是教育名家,她只有本人的照片。她自嘲,他们都是名家,我就一小白,讲的不好也不丢人。这样的好心态,想讲不好都难。
昨晚错过了诗云的语法课,今天绝对不能再错过树丽的。早早地就给自己定了三个闹钟。时间一到,准时守候在手机旁。

她今天分享的是一本历史类书籍《始皇帝》。英语老师讲历史,是不是挺新鲜?真的佩服她挑战自我的勇气,明明自己最擅长的是班级管理,却非要选历史。不过,树丽外出讲学多次,选择讲史,定有她的理由。
果然,分享中,她解开了我的疑惑。她认为,读史最能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提升一个人的格局。古今中外能成大事者都爱读史。而她本人,思维能力强,应该也得益于从小爱好读史。看来读史,跟你从事什么职业,教什么科目,并没有冲突。
我还有一个疑惑点,为啥外国人写的历史类书籍大受欢迎?她认为外国人写书,大多是用自己的语言,这样会更亲近读者,更有趣味性,而不是用历史文献类的古板的文字。那些古板的文字,或许只适用于研究者。作为普通读者,很难有耐心读那样的书籍。认真品味,还真是这个理儿。像较受欢迎的《明朝那些事儿》,读起来就轻松有趣。
这两个疑惑点,其实也是大家的困惑。树丽get到这些点,并适时的解疑,牢牢的抓住了听众的心。不愧是分享的高手。
对本书内容的分享,她也是始终贯彻辩证思维、思维升级。
讲到书中重要人物吕不韦,她会辩证的看到吕不韦的口才了得;说到赵高,更会看到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断注重自我成长,最终成为多方面的人才。
讲到始皇帝,她从家庭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待他的一些行为。残暴,是因为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缺少关爱,严重缺乏安全感。据传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为此他感到非常的羞耻,有自卑心理、缺乏价值感。从这些角度看,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后来会四处巡游了。
这些,都是她在读这本书时所引发的思考。果然,十几年不间断的读写思,使得她的思维非常活跃。这也是我最需要向她学习的地方。比如每天日更,素丽总是能从一件小事引发很多思考。而我有时却在为了日更而日更,懒得动脑。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差距就拉开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思维的不同。而思维的提升,也是靠一点一滴的锻炼的。
这次分享,共计一个半小时。这么长时间,我却意犹未尽。因为她讲课的风格,轻松有趣。比如,她认为历史就是故事。历史的英语单词 history,分开就是hi+story,你好故事。把历史当成是故事,就会觉得有趣多了。
有料有趣,是我对这堂课最大的感受。有料,书中不少的内容,她都能思维升级到教育。所以这次分享尤其适合老师家长听。还有就是有趣。有趣了,人们才愿听。这也是从始至终观看人数直线上升的原因。
博古通今,信手拈来,这也体现了她长期读写带来的极高的文化素养。从她身上我看到了读书最好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