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掌控行为“,掌控行为,俗称控制力。比如孩子学会说话走路、学着自己穿衣服穿鞋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努力学会的技能,从而获得对各种事情的控制力。可以说,孩子从出生起,就在学习掌控行为。掌控行为是学龄前儿童形成乐观心态的关键。这种掌控行为的建立,可以帮他们建立起面对困难不退缩的习惯。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因果关系了,他们对为什么失败为什么成功,发展了一套理论,同时也发展了一套如何将失败转为成功的理论,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孩子将来能否乐观的基础。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汤姆是个六岁的小男孩,但是他已经形成了一套悲观的理论。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不如姐姐。有一天汤姆跟姐姐玩搭积木,姐姐在搭一艘火箭。汤姆在模仿姐姐,姐姐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但汤姆却无法搭成火箭,因为姐姐的动作太快了,汤姆赶不上她。汤姆越来越焦躁不安。每一次将积木推倒重新开始游戏,他就很生气。后来他把积木扔向姐姐。汤姆的父亲看到了,就来安慰他,夸汤姆做得好,是最优秀的火箭制造家。但是汤姆还是很沮丧,说姐姐什么都比他强,他做的火箭翅膀老是掉下来,他讨厌搭积木,他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汤姆的父亲实在不愿意看到儿子难过,就亲自上阵,帮助汤姆做了一个很漂亮的火箭。
好了,对话结束了,你觉得,汤姆父亲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吗?他的做法已经比我们开头讲的例子中,父母的做法好很多了,但他依然犯了个错误,就是他试图将自尊直接附加到孩子身上。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会起反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父亲说的每一件事几乎都不是真的。汤姆也知道,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赶上姐姐。父亲应该说实话,他可以向汤姆解释,当汤姆像姐姐那样长到9岁的时候,他做的东西就会更结实。他还可以向汤姆解释,当姐姐6岁的时候,做的东西跟汤姆是一样的。然后,为了让汤姆高兴,父亲直接替汤姆做了个他自己做不到的东西。父亲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当事情发展到不符合自己希望的时候,你就得放弃让别人来解救你。这实际上反而是在教汤姆无助。失败本身不可怕,让孩子习惯性无助才可怕。
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就提出过关于自尊的两个概念,“感觉满意”和“表现满意”,感觉满意指的是认为自己有权利高兴和享受努力之后的成果。表现满意指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日常挑战。詹姆斯提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绕过表现满意,直接获得感觉满意。说白了就是,当一个小孩没有获得掌控能力的时候,将自尊直接加在他身上,反而会降低他的自尊。只有掌控挑战,克服挫折,才能获得自尊和愉悦感。所以,汤姆的父亲就是将因果关系颠倒了,试图直接将信心加到孩子身上。家长需要的不是鼓励孩子感觉满意,而应该教他们表现满意的方法,使孩子获得掌控的能力。
杰西在帮助孩子获得掌控能力方面,就做得很好。有一次,她发现他一岁的小儿子经常爬到沙发后面的角落,尽管她试图堵住那个通道,但小男孩还是会使出吃奶的劲,卖力地钻进那个角落,每次爬进去他都会高兴的欢呼,似乎在宣称那是他的领地。后来,杰西慢慢发现,儿子喜欢攀爬的挑战,打这之后,杰西就再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阻止孩子的探索,她会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给孩子制造新的挑战,比如用旧箱子和枕头盖一座城堡,把木偶藏在城堡里,让孩子去找,当孩子找到之后都会兴奋地拍手欢呼,杰西会分享孩子探险后的骄傲。通过这种做法,杰西帮助儿子得到掌控感,还会不断地为她的儿子创造获得掌控的新机会。
我们来总结一下,把自信直接附加到孩子身上,这是家长经常犯的错误,这并不能让孩子学习到乐观,反而会起反作用。掌控行为是学龄前儿童形成乐观心态的关键。家长需要的不是鼓励孩子感觉满意,而应该教他们表现满意的方法,使孩子获得掌控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