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作者: 超级赋能王张胜萍 | 来源:发表于2020-10-09 22:30 被阅读0次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不管你选择学什么,核心就是这八个字。

    深厚、牢固、坚定地相信,信谁你就学谁,不要言必称诸子百家。

    你学了这道,就要践行,按这道去做,死而后已。

    那有动乱的国家,不要去。国家政治乱了,赶紧移民,躲一躲。

    国家政治清明,君子就出现了。国家政治黑暗,君子就隐藏起来。

    如果国家政治清明,那一定是贤德者在上位,那其中没有你,你还是那么贫贱,证明你贤德不够,才能不足,那是你的耻辱。国家政治黑暗,那一定是无耻者在上位,如果你也位列其中,同享富贵,证明你也和他们一样无耻,同流合污,那也是耻辱。

    ️赋能王解读️

    哈喽哈喽,大家早上好!今天是10月9号,国庆长假过去了,大家都休息好了吗?开始上班啦,就像刚才秋语说的一样,要元气满满!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内容。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跟着我学习了三年,依然专心致志在学习上,而不是一心要求的去做官,去发财,那么这个人是很难得的,是不容易做到的。

    从这句话里可以听得出来,孔子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学好了出去做官,一个是谋自己的生活,一个是为社会做贡献。因为儒家一直是积极的入世思想。

    但同时,孔子也倡导我们学的时候就要用心去学,专心致志在提高自己上。当你的学问足够了,你不愁没有饭碗。

    如果只是想着结果,就会欲速则不达。我们有了目标以后,专心致志践行就好了,而不能老是想着结果,最后践行不到位。

    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讲的内容,具体的东西可以听昨天的音频,还有秋艳整理好的文字,那里有更详细的解说。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内容有点多,说实话每一个都很重要,如果单列出来都可以讲半小时。

    我们就全面的来解读一下,让大家知道孔子为什么说这些话?这些话到底包含什么意思?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去应用。

    先看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里面的“有道则见”,“见”还是“现”,有争议,我觉得都行。

    南怀瑾老先生说:这个观念要配合《礼记》的《学记》和《儒行》两篇文章来研究。

    《学记》就是讲学问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

    《儒行》是说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怎样训练自己,成就自己的人格。

    这一章等于《礼记》的《学记》和《儒行》两篇所讲的个人问题。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就是一个思想、一个信仰的问题。

    服从真理,要绝对相信,那就是笃信,还要好学。先说一说真理的特性。真理就是不变的,不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不受区域环境的影响,也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它能够跨时空存在,不是说在孔子的时候是真理,到了我们这儿就不是真理了,那不是真理。

    笃信,就是深厚、牢固、坚定地相信。比如说我们学论语,你必须对我们孔子的思想深厚牢固地相信,那你才学,而且要好好的深入的去学。

    如果只是为了所谓的提高国学素养,只是为了向别人炫耀一下,我也懂论语,我也知道里边有几个关键词,去显摆,那么你最好还是不要学,这样的话是浪费时间,只是增加了谈资,浅薄而且无聊。

    笃信好学,就是信谁你就学谁。不要言必称诸子百家,到底你是哪一家呢?各家的观念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

    在这里说一说华杉的观点。华杉说一个人是不能够打通儒释道的,就是儒释道三家都通、都明白不现实。

    你信了儒家的,你就无法去信道家的和佛家的,因为他们虽然90%是相同的,但也有10%是不同的,但正是这10%的不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你无法去真正的去理通。

    但我的观点与他有所不同,比如说我比较崇拜的南怀瑾老先生,他就是儒释道三家都通。

    怎么叫儒释道三家都通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就是南怀瑾,他从小到大,真的是经历了很多很多,这三家他都修,而且都到了大师的层次,比如说他讲《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大学微言》等等,都解释的特别的好。

    他讲道家的时候讲的《老子他说》,还有讲庄子的南华经也是相当的厉害。道家把他奉为大师,请他去讲课。

    还有一个就是佛家,佛家多次在寺庙里面,请南怀瑾去讲课,讲心经,讲金刚经,讲华严经等等。

    他哪一教都很精通,但他哪一个也没有真正迷,说我信道我就当道士,信佛我就当和尚,我信儒我就非得出来做官。不是的,他是真正精通学问的人,当然了,这样的人不多见。

    也就是说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我们精通一艺就好了,至于其他的可以参考,别谁都信,谁都信的时候你会发现谁的也做不好,是这个意思。

    再说一个例子,就是王阳明。王阳明是儒家的与孔子并列的另外一个圣人。他年轻的时候既修道又修过佛,最后,选择修儒,他也是儒释道三家都通的人,最后选择是儒家。

    再说一下“守死善道”,就是不守死,则不能以善其道。

    就是你学了这个道就要践行,按照道去做,死而后已。

    不能说我根据形势变化灵活掌握,那就不是坚持原则了。我就行我的道,只要我认准了,除非死了才能停止,什么事都不能动摇我。

    人们为什么不能坚持原则呢?碰到一点利益诱惑就放弃原则,不能坚持原则就走不远,就不能成大事。

    《中庸》里面讲,至诚无息,就是没有停息,就是守死善道,无息则博厚,越积越厚,厚德载物,则能够永续经营,走得长走的远,能传承则高明,最后比谁都厉害,活在他人想象之外,谁要像撵上他,得回到几十年前,照他那样守死善道,一点一滴的做。

    再来说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儒家的观念就是把生命安全看得很重,我们前面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就特别的要求我们要明哲保身,不要参与危险的事情,保全自己最重要。

    一个地方发生动乱,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就不要轻易的去乱掺和,到这个地方没有好处。

    我们以前讲弟子规的时候也说过:“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不该你管的不要乱管,因为你要为你自己的安全负责,你不单是你自己,你身后还有家庭,有父母,有妻子,还有你关心你、爱你的人。

    举一个小细节给大家说一下,就是说能躲的尽量躲。比如说父母打自己,小时候随手打你一巴掌,那就受了吧。

    但是如果像康熙在《雍正王朝》那个电视剧里面演的似的,十四皇子和康熙杠起来了,康熙拿剑要杀他,这个时候你还等着他杀吗?还不赶紧跑,你要等着他杀,你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赶紧跑,过了这个风头就好了。

    这个地方如果挺乱的,就不要在这里长久居留,能躲就躲远一点。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就是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君子就出现了,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君子就隐藏起来。

    这个我们以前讲过宁武子的故事说,宁武子这个人就是“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止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就是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比谁都有智慧,治理国家井井有条,但是国家混乱了,政治黑暗,他又善于藏拙,好像比谁都愚笨,其实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

    他的聪明别人赶得上,他的愚笨、假装愚笨的隐藏和忍耐功夫谁也赶不上。

    关于隐与不隐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要展开讲,有很多东西,就是儒家是积极入世的,我们要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而道家往往就会隐士自藏,藏起来躲起来,尽可能的不与外界发生那么多接触,我自己保持我的品行高洁,悠然于世外。

    好像两家是完全对立的,其实也不是。孔子也是主张该隐要隐的,不过他更偏向于入世而已。

    到道家也不是完全不管,完全不管,这个社会跟你有什么关系!道家是尽可能的不管,但真正要我出手的时候,我还是出手的,真正国家动乱的时候,出来安定天下的往往是道家人士,但天下太平了,安定了,他反而又回去了。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非常非常有名的故事,我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商山四皓”。

    “皓”就是皓首白发,白色的头发。从秦始皇时候有当隐士不出来的四个老头子,学问很好,名气很大,道德很高,就是不出来。到了汉高祖的时候,他们年纪已经很大,头发都白了,被尊称为四老。

    汉高祖当了皇帝就想请他们出来做事,他们认为汉高祖这个人不会礼贤下士,因为汉高祖他是底层出身,好谩骂,喜欢开口讲粗话,没有得天下之前对着那些跟着他的知识分子不够尊重,看见他们就讨厌,有一次把人家的博士帽拿下来当尿壶,非常无礼。

    陆贾劝他要尊重读书人,他说:“乃翁天下马上得之。”照现代的白话:“老子的天下是马上打下来的,你们啰嗦什么?”

    后来天下太平了,知识分子出来替他摆布了一下,他才尊重读书人。这也是陆贾告诉他:“乃翁天下马上得之,不可马上治之”的结果。

    汉高祖是绝顶聪明的,他问该怎么办?陆贾告诉他要建立制度等。制度建立以后,第一次上朝,他坐在上面当皇帝,这个感觉很好,这时才认为读书人有道理。

    于是礼请商山四皓出山,他们不答应。后来他要立太子传位时,宫廷中发生了一个大问题,汉高祖几乎要把吕后所生的孝惠帝——当时的太子——废掉,改立他所喜欢的戚姬所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

    吕后问计于张良。张良就告诉吕后,只要孝惠帝——当时的太子把商山四皓请来,汉高祖就不敢废太子了。

    吕后果然教孝惠帝以卑辞厚礼把商山四皓请来为上宾。汉高祖见到这情形,就告诉戚姬,太子党羽已成,连自己请不到的商山四皓都请来了,改立如意为太子的事免谈了。

    这就看到政体问题、社会的思想问题,为什么学说思想对政治发生如此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隐士的重要。

    这里又说的有点多,不过对大家理解这个问题有好处。

    儒家对于政治黑暗,有三个态度,一个是隐藏,二是远离,三是等待。

    其实核心就一个态度是等待,守死善道。政治好的时候,施展才能,施展才能是善道。政治黑暗的时候不参与,死也不参与,也是善道,如果自己死了,政治还那么黑暗,不参与也算是善始善终了,这句话对不对啊?大家自己琢磨。

    像诸葛亮,在当时三国那种环境下,他被厚请出山。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帮助刘备打下了1/3的江山,并且辅佐刘禅那么多年。

    像同时徐元直、崔州平、水镜先生、黄承彦等名士,都是属于隐的状态。

    到底隐不隐?你有这个把握,你就出来。不想掺乎呢,你就可以隐。

    再来看最后一段,“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句话其实很简单,就是如果国家政治清明,那么一定是贤德者在上位,如果这个时候你还贫,贫,就是说物质不富有,“贱”不是指的思想品德上的贱,指的是地位,就还是没有功名,没有地位,没有名誉,那么这是让人感到可耻的。这说明你才能不足,贤德不够。

    如果这个国家政治黑暗,那一定是无德者居上位,这个时候你既有钱,有物质财富,又身居高位,这就说明你和他们一样无耻,同流合污,也是一种耻辱。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处在像现在这种年代的时候一定要奋发上进,要能够富裕,能够有一定的地位,因为这种好时候你要是再不行的话,那你就是无能。

    但是如果说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你不要趁乱发国难财,鱼肉百姓,因为这样是可耻的。

    但是如果说像冯道这样,那么乱的环境下依然能够积极出来,不贪污、不受贿,不好色,那就另当别论了。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到这里了,东西有点多,大家好好听一听,因为很多东西以前都讲过,所以说就没有太展开讲。明天六点半呢,我们来继续解读下一章,这一章是相当有名。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具体是什么意思?我们明天好好的聊一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br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