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很多人喜欢在墙上案头挂这样一句话。为什么宁静会致远?宁静是怎样致远的?或者是因为当时年轻,没有办法深究,也没有办法深入体会到这层境界。现在居然对这四个字有了多的体会。
如果人的精神有两个极端,一个或就是禅宗,一个或就是躁郁症的深渊。而我们普通人,就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水平线的某个点上。
但你会发现,身边好多处于躁郁状态的人。你不小心踩了他一脚,正忙不迭地道歉,结果他非要指着你的鼻子大骂你一顿。孩子哭了,那个妈妈对孩子就大打出手,无法控制自己,于是孩子就哭得更加凄惨。开着车可能不小心别了一下某人的车,那人非要追上来在别你一下。等等。
有人会说,这些人估计是因为生活的重担把他们压的喘不过气来吧。如果他们很有钱或者拥有什么样的条件,或许不会表现得那样。
世界上有优雅的君主,但条件优越的一国之主,也照样有败坏的例子。世界上有窘迫的贫民,但依旧有一贫如洗却有着人性光辉的智者。孔子生前就很贫穷,要靠自己的学生接济自己,可是你看看他却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乃至东亚文化的精神领袖。更别说那个明明生来就是王子马上就要继承王位的悉达多,非要放弃自己的财富和地位,风餐露宿,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悟道。哦,他就是释伽牟尼。
所以财富与心灵的境界无关。
在罗伯特. M.波西格所著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这本书论述了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在科技背景下,人与工作的关系。他提到现代社会,人与自己的工作往往是割裂的,这就是为何那么多“专家”无法解决问题的原因。这也是他自己的儿子得了严重的躁郁症,却不放心把他交给医生治疗,而是自己带着他骑着摩托车到处旅行的原因。
要解决这一问题,人保持“良质”。这个良质类似于老子说的道。人容易在儿童时期保持良质,但随着年龄渐长,容易失去这个天性。他写道:“只有内心的宁静,我们才能觉察到良质的存在,它超越了浪漫和古典的认知,将两者融合为一。一旦真正地投入了工作之中,就可以说是在关心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关心的真正意义——对自己手中的工作产生认同感。当一个人产生这种认同感的时候,他就会看到关心的另一面——良质。”
佛教中的打坐,可以让人物我两忘,让我们在纷杂的世事中沉静下来,摒弃杂念,如同修炼自己的第三眼。当你能够心中澄净,排除了一切的噪音,就能够找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事物,并且躬身践行。
保持良质的状态,也能让自己变得谦卑。放弃虚无的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只是浩瀚无垠宇宙中的一颗尘埃。可以逝去,但却选择了留下,并且正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除此以外,生命本无意义。并且通过跟自己工作的结合,实现这个意义。
当我们有了这一层认知,并且不断修行,通过各种方法让自己安静下来,才是成事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