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把“诗和远方”挂在嘴边,所以远方的意义在哪里?当心里有疑惑时,总想去远方寻找答案,于是我们选择旅行、换新工作,但是答案在寻找本身。
在想象当中的远方,确实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启程的动力,让我们走出去,开始行动;但是现实中的远方却培养我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所以我们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站在眼前的苟且之处,歌颂远方的田野,我们歌颂的是对平常的不甘心,对于生活的向往和对于改变的勇气,哪怕我们已经明了远方只是一个幻觉,但它是我们最初的动力。
《禅定荒野》的作者是一位长期居住在荒野的诗人,他曾经写过:我们都是现实的门徒,它是一切宗教的先师。在寒风凛冽的早晨把孩子们赶紧车里,送他们搭校车,和在佛堂里青灯古卷打坐,其实是一样难的,两者没有好坏之分,都一样的单调枯燥,都体现了重复的美德。这段话告诉我们,琐事并非麻烦一堆,别以为我们一旦逃开就能步入道途,其实这些琐事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道,就是我们的修行。
可是为什么我们在琐事当中没有修行的感觉呢?是我们修行的方式不对吗?那些能在送孩子上学和在禅院打坐念经当作一样事情的人,他们的内心是自由的,所以无论他们在哪里,做什么,他们都会觉得是一种修行。知乎上有人问过:为什么在办公室工作一天并没有做什么,却感到疲惫不堪?一个点赞率很高的答案说:因为琐事没有意义。那什么是有意义的?我们总喜欢用好坏、重不重要来评价一件事情,它能帮我们升职加薪吗?能帮我们快速成长吗?如果不能,那做它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当我们回顾一天的工作,发现什么都没做的时候,疲惫感就会随着失望自然而然产生,正是对于意义的想象,把生活分成两部分,痛苦的和快乐的,琐碎的和神圣的,一部分是忍受一部分是享受,所以我们迫不及待想挣脱前面一部分,而琐事则被我们看成前面的那一部分。
正念导师卡巴金有段时间迷恋禅修,又觉得生活耽误了大多数修行的时间,他想去远方出家。后来他的孩子出生了,每天都要换尿布、哄孩子、捡玩具,做普通父亲都要做的事情。有一天他想,既然修行也一样枯燥艰难,那为什么不把生活的琐事当做修行?于是他就以郑重其事的态度认真对待这些事情,他的生活没有变,但是他的心静下来了,家庭关系也在他全心投入中变得日益亲近。很多人容易把正事儿当做自己的时间,把琐碎的事情当做是占用自己的时间,就好像那段时间不属于自己。实际上陪伴孩子的时间和修行的时间都是自己的,我们有责任以认真的态度予以对待。
当把时间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整块时间,另一个是琐碎时间,整块时间要好好利用,你是可以用来学习、处理重要的事务,而碎片化的时候是你一些零碎的时间,我们通常会把它当做没有用的东西,但当你把碎片化时间看做自己的时间,你就会把它好好利用起来,放在日程中认真安排。贵在专注,一步步关注当下,解决当下问题,不想太多未来要如何,要去看更大的世界。人心有了执念,就会有担心,一旦有了担心,就很难做到专注了。而更大的世界就在眼前,福流是向内而求的,是你关注于自己内心,能够专注当下的事情,你才能得到福报。
所以远方是我们行动的动力,当下觉得枯燥的琐事,它是一种修行,它能不能锻炼你的心境,锻炼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做得更好更完美,让它体验更高,让我们做这件事的时候幸福度更高?我们追求远方,就要追求当下,把眼下的事情做好,如果做得好,那就把它做得有趣吧。
以上是这几天在彭小六梦想早读会剖析《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的所想所得。
祝夏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