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非微服出行不可?
从他的第一次出行说起。
从约瑟夫加冕礼的旅程开始,这也算是他的第一次“公务”出行。
为了参加这个典礼,他要专门从维也纳赶到德意志地区西部的法兰克福,一路会经过好几个邦国。
不过这个加冕有点奇怪,是在他父亲还在世的1764年就举行的,将他加冕为“罗马人的国王”,用来确认他的皇帝继承人地位。
等到了法兰克福城下,还得换一辆马车。
这辆大型皇家马车装饰着精美的绘画和漆器,而且通体镀金。
为了避免沿途损坏,这辆精致的马车还是事先拆开,装在垫子里运到法兰克福,再重新组装好的,而且为了让这辆车进入城内,法兰克福还专门拓宽了街道。
而在皇帝的马车之前,是长长的游行队伍,领队是鼓手和小号手,以及市镇代表,再往后就是帝国元帅和选帝侯们,都穿着华美的长袍,被自己的卫队簇拥着。
尽管如今这些头衔的礼仪性质更强,但这仍然是他们向人们展现自己身居高位的绝好时机。
在这趟旅途的终点,法兰克福的教堂中,约瑟夫穿着加冕袍,上面点缀着查理曼大帝时代的珠宝,在天主教的弥撒仪式中接受教会选帝侯授予的王冠,宣誓成为教会的保护者、帝国的守护者和公正的裁决者。
时年二十三岁的约瑟夫也是这么想的。
早在十几岁的时候,约瑟夫就已经开始熟悉宫廷事务,后来还被提拔进国务委员会,负责大大小小的具体事务,有了治国的初步经验。
然而,从加冕礼之旅开始,现实就告诉他,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是数百年的传统、复杂的礼仪、层次分明的等级制度和坚定的信仰,而不是年轻贵族的狂想。
在严格礼仪和奢华庆祝把约瑟夫装进镀金的笼子的同时,拉格朗日正按照万有引力定律研究月球轨道,化学家们每年都在发现新的元素,康德、卢梭、伏尔泰等人已经是闻名欧洲的大哲学家,欧洲的其他地方却正酝酿着变革,而神圣罗马帝国仍旧弥漫着中世纪的腐朽气息。
约瑟夫很清楚,自己需要设法将这个被别人视为天主教顽固派和旧制度堡垒的帝国,变为引领时代的领头羊。
如果要实行他计划中的大规模巡游的话,可以利用追溯到查理曼大帝定下的宫廷巡游制度,不过得带上亲人和家眷,每个驿站都得准备几百匹马,更别提还要准备食物、床铺、服装等等物资。
而在他还在思考这个计划的时候,他已经在回维也纳的路上了。
一行人走水路,沿多瑙河返回维也纳,整个队伍足足有四十条船。
很不巧,船队在多瑙河上碰到了风雨,御用画家和御厨们所在的餐船甚至直接搁浅。
船上的约瑟夫很快就意识到,传统的宫廷巡游太庞大,代表的是一套身份等级制度,难以让他接触到民众的真正诉求,而且耗资不菲,在他研究完全国情况之前,国家可能就因为出行费用破产了。
加冕后一年,约瑟夫的父亲突然去世,他顺理成章地成为新任皇帝和奥地利大公,开始和母亲共同统治。
在他继位后不久,就开始了自己计划已久的实地调研。
他如此描述自己的微服出行计划,“我不需要任何无用的舒适,所以成本会被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而且正如您所知,作为一切形式主义与繁文缛节的敌人,我将回避各种社交场合,不会进入那些达官贵人的宅邸。”
他穿着低调的服装,床具只带一条毯子和一张铺着稻草的鹿皮,随从也尽可能地少带,一般包括自己的医生和厨师,维持在十人左右。
如果有机会,他还会一个人骑马出游,而不坐招摇过市的大马车。
他给自己化名叫“法尔肯施泰因伯爵”,这是唯一一小片他能独自管理的土地。
地方的小报还会记载一些像康熙微服私访记一样的小故事,比如皇帝下榻一家旅馆,结果被老板怠慢,让他和别人挤一间房,后来老板才意识到对方竟然是皇帝,赶紧给他换成单间空房。
尽管母后玛丽亚非常看不惯他这种自降身份的行为,认为这坏了规矩,但她也无法阻止约瑟夫。
因为约瑟夫的外出调研既省钱又省时间,不需要在各地间花几个月互通公函才能了解情况,而且他的报告既能点出问题,又会提出方案。
例如他在1768年的第一次正式大型巡游中,在五十七天内走访了毗邻奥斯曼土耳其的大片边境地区。不过,最后的报告连帝国首相考尼茨都忍不住夸赞说:
“一个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委员会绝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如此全面细致且彻底的调查,指出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的改进建议。”
可以这么说,约瑟夫微服出行,是最能反映他认为的“开明专制”的一个行为。
因为开明,所以要进行大规模的变革,必须靠出行收集来的真实信息。
而因为专制,所以他认为这些信息必须都掌握在君主手中。
约瑟夫多次的出行证明了,在官僚机构不够发达的情况下,由当时的皇帝微服出行收集情况,确实是当时最有效率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