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火了,你急着参与却有些手忙脚乱,帐篷、睡袋、焖烧锅、保温壶,还有什么要准备?100多年前的人们和你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个时候他们求教的对象不是抖音、知乎和B站,而是朋友、报纸或者杂志的广告。
上世纪20年代,著名杂志的《Alpine Journal》(《登山周刊》)刊登过一系列户外活动相关产品的广告,有香烟、巧克力、登山运动装备、照相设备和食品,这则食品广告的插图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这是一种叫Erbswurst (英译:pea sausage,中译:豌豆香肠)的食品,由家乐公司(Knorr)于1889年开始生产,在当时已经畅销了几十年。虽然有香肠的形状和名字,里面的内容却与香肠毫无关系。拆开铝箔包装,你会发现6个大小一样的块状物,每一块的重量仅有22.5克。取出一块放入冷水中,用勺子碾碎,热水中煮3分钟,就会得到250毫升热乎乎的豌豆浓汤。
豌豆香肠可以说是浓缩食品和方便食品的先驱,最早由柏林的厨师和罐头制造商Johann Heinrich Grüneberg在1867年发明,主要成分是豌豆、牛油或猪油、培根、香料、盐等。图中的黄色包装使用一般培根,绿色包装选用烟熏培根。虽然重量轻,每一块的热量有80千卡;整条豌豆香肠总重只有135克,热量达到480千卡,相当于3.6千卡每克。
产品发明后不久,Grüneberg将自己的专利以40000普鲁士银币(约6000英镑)卖给了普鲁士军方,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勤部门将豌豆香肠分发给士兵,使其成为军队的“铁口粮”。为了满足普鲁士军队饥饿的士兵,最初,一个有千名工人的工厂每天生产7吨豌豆香肠;随着需求扩大,高峰时5000名工人每日生产量有65吨。普法战争在1871年春夏之间结束,普鲁士成了战争的赢家,可能也有这种轻便实用的军粮的功劳。
1889年,家乐公司买下了豌豆香肠的授权,这家德国食品公司开始了长达129年的生产,战时的军粮逐渐成为人们居家和户外活动的热销品。德国人觉得它轻便耐储存,经济实惠,将主妇们从耗时的烹调中解放出来。
豌豆香肠远销海外,在澳大利亚的食品展会上大出风头,有5000多人在展会期间品尝了豌豆汤的美味,对它赞不绝口。然而,食品工业不断发展,技术和口味推陈出新,豌豆香肠在2018年终因需求不足而退出市场。
豌豆香肠,是德文的字面翻译,翻译成豌豆浓汤更为恰当。不必为了买不到而遗憾,烹饪的技术并不困难,你只需要一些耐心,就可以做出原汁原味的德国口味的豌豆浓汤。
培根去皮切小块,随圆葱碎一起下锅用牛油或猪油翻炒,炒香后加水和泡发12个小时的豌豆或豌豆瓣;待豌豆熟透后,再加入适合炖煮的蔬菜,比如胡萝卜、土豆等,直到食材炖烂。出锅前放入维也纳香肠,撒食盐、胡椒,芥末,麝香草和墨角兰等香料调味。
古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公元前5世纪的喜剧《鸟》中曾提到了这道汤菜,据说那个时候在雅典的街头很容易买到。北欧、德国、澳洲、加拿大,至今都有食用豌豆浓汤的传统。这是一道有历史的汤菜,值得我们去品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