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节将至,朋友圈里开始各种一本正经的转发,说端午节应该说安康,因为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不能说快乐。我在许多年前也正襟危坐的写过一篇《端午时节,怎能快乐》来怀念屈原。
后来做了些考证,发现端午最早记载是在《夏小正》,这本书据说是记载夏朝的事啊,屈原可不是夏朝人啊!再后来,我吃惊的发现,屈原这个人很可能就是不存在的!!!那端午节极有可能和屈原没有关系!
《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夏小正》这本书,是从《大戴礼记》中抢救出来的,争议比较大,达成共识的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它是记载夏朝的农业,但另一方面,它至少成书于春秋时期。《史记‧夏本纪》载:“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从史记来看,《夏小正》至少要比屈原生活的年代更早。因此,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这件事,不攻自破。
下面再说一下屈原。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屈原的文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史记》更是有《屈原贾生列传》来记载屈原,但是,问题就出在《史记》上。因为除了《史记》,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屈原这个人物。
晚清开始,史学家逐渐质疑屈原的存在,认为这是虚构的人物。民国时期,胡适、何天行、丁迪豪、卫聚贤等学者撰文质疑,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也有部分史学家认为《离骚》作者另有其人,而非屈原。
《史记》里关于先秦的记载,很多是靠不住的,比如吕不韦和秦始皇的一些传记被明显篡改,前后矛盾。而屈原这个角色过于完美,用胡适的话说,是个“箭垛”式的人物。
这么说来,屈原的存在都存疑的情况下,粽子节的由来就变的错综复杂。事实上,古往今来中国有很多文人墨客,没有任何一人的纪念日能得到端午节这么高的地位(法定节假日),所以这个节日是纪念某个人的可能性并不大。那么,这个隆重的节日究竟是干什么的呢?
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他的观点:端午节其实是夏至节。稍微有点天文常识的人,一般看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除了春节以外,古代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端午和冬至,甚至还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如果端午是夏至节,那么端午作为最隆重的民间节日之一,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天文规律的掌握还比较弱,但是一年中最明显的两天是很容易区分的,那就是影子最长的冬至和影子最短的夏至,所以夏至和冬至是远古人类在一年中最重要的两天。据史书记载,商周时期,帝王都要在夏至日进行祭天地的祭祀活动。
刘德谦先生的文章进行了考证,提出了以下三点论据:一是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是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是《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可见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夏历(阴历、农历)的普及,太阳历中的夏至日在月亮历的夏历中很难有固定日期,由于和五月初五离得比较近,干脆被指定为五月初五那天,从而演变成了现代端午节。至于纪念屈原的元素,恰好在合适的时间,被寄予了合适的愿望,经过皇权的忠君思想的包装,就不断的源远流长了。
既然如此,你还会说“端午节安康”吗?嗯,粽子节快乐!
附,参考资料:
《夏小正》
司马迁《史记》
胡适《读楚辞》
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刘德谦《 “中国传统节日趣谈”始源又一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