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念佛之余是否要另念一半的观音?》作者:智随法师

《在念佛之余是否要另念一半的观音?》作者:智随法师

作者: 余生有您 | 来源:发表于2018-07-31 08:02 被阅读0次
《在念佛之余是否要另念一半的观音?》作者:智随法师

问:後学依止《印光法师文钞》,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但是印光法师在《文钞》上曾说,每天念多少声佛号,就应该念一半数量的「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现在後学专念佛号,却不念诵观音菩萨圣号,是否为学习印光法师不够彻底?

  答:依止印光大师学习净土法门,重在了解大师的根本思想,了解大师弘化所指向。大师一贯主张「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更有言:一心念佛,成佛有余,况其他乎?然大师何以又劝人念观音菩萨?甚至有「念佛一万、念观音五千」之说?通观《文钞》,即知其良苦用心。大师於〈覆宁德晋居士书〉中言:

一心念佛,无事不办。而观音慈悲寻声救苦,当此极苦之时,令念观音,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经中於救苦救难之事,绝少发挥。观音救苦救难之事,则大乘经中屡屡发挥。如《法华经‧普门品》《楞严经》第二十五观音〈耳根圆通章〉、《华严经‧善财参观音章》、《大悲经》等则专说大悲咒及观音救苦之事。《悲华经》说观音因地发愿救苦之事,其他经中说者也甚多。因此因缘,世无不知观音救苦救难者。当此大劫,令上等人(乃上等智识)念佛则易;下等人(乃下等智识)以经中未曾说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观音也。汝何可以佛与菩萨果位神通等较量乎?

缘以佛之威神功德人多不知,故令念观音也,缘於普通人对观音菩萨易生信故。此即大师对「下等人」别开之方便也,所谓「先以欲钩牵,後令入佛智」。若已知佛之威神功德,已愿往生净土之行人(上等人),则不必如此,但一心念佛可也。观大师云「弥陀是主,观音是宾;弥陀如国王,观音如冢宰」,其义自明。

《观音与弥陀》

——六月十九观音圣诞开示讲义,智随法师

壹、最有影响的佛、菩萨

  一、最有影响的菩萨:观音菩萨。看观音圣诞各大寺院的香火人流即知。

  二、最有影响的佛:阿弥陀佛。一佛亲宣,诸佛赞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三、一佛一菩萨,占佛门大半江山。家家弥陀,户户观音,即是最好说明。

贰、二者简介

  一、观音菩萨:

  名号意义:一名观自在,一名观世音。观自在:显其自在解脱之德,如《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因观音菩萨有大般若智慧,能照见五蕴皆空,故能度尽一切生死苦厄,得大自在解脱。观世音:明其大悲救苦之心,以观世间音声,寻声而救苦,故名观世音。《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悲华经》云:「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世间之音太多,有苦痛音,有烦恼音,有乞求音……众生无一不有苦恼,无一不望救度,是故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苦恼众生最为有缘,信仰最为普遍,处处有求,处处有应。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即现何身而度之。设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设欲免难,便得除灭一切苦难。可谓诸有所求,无不满愿。

  名号启发:二名显自度度他之意,菩萨能自度,故能度他。凡夫因不自在,故不能度他,不能寻声救度。欲除他人之苦,当先自度,所谓「自未得度,欲度人者,无有是处」。欲自度度人者,当先往生也。以念佛一法,自行化他,则兼得自度度他之利。

  二、阿弥陀佛:

  因地:五劫思惟,超发无上殊胜之愿(愿);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行)。(自度)

  果地:成就极乐国土,成就无量光寿,成就六字名号,成就众生往生。(度他)

  名号:一名无量光(十二光佛)、摄取念佛;一名无量寿、永劫度生。以四十八愿广度众生,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大经》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参、二者共性:

  一、寻声救苦,有求必应。

  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普施无畏,满众生愿。《普门品》:「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善导云:「眼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

  阿弥陀佛:光照十方,摄归极乐;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但得往生,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究竟除苦恼法)。《大经》云:「我於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令我於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二、慈悲至极,无一拣择

观音菩萨:观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欲断众生诸烦恼,欲令众生住安乐。

  阿弥陀佛:《观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法照云:「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三、仰仗他力,专称圣号

  观音菩萨: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即可除苦。

  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设入大水,水不能溺: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临当被害,刀不能伤: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阿弥陀佛:《大经》云:「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善导云:「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肆、【二者比较】

  一、方便与真实

  观音菩萨:以方便为主,导归真实。所谓先以欲勾牵(方便),後令入佛智(真实)。两者兼备,以方便为前导。

  阿弥陀佛:以真实为主,总摄方便。真实者,如大经说:惠以真实之利,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摄方便者,如印光大师说:「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方便为一时之利,真实为究竟之利。

  二、普门与一门

  观音菩萨:以「普门」度众生,所谓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最後普门摄於一门:一心称名——念彼观音力。普门为主,一门为归。

  阿弥陀佛:以「一门」(弘愿门)度众生: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一门普摄一切门(总持法门),一门普摄一切众(乃至十念,皆得往生)。为方便摄化,亦开普门(要门)之导。如第十九愿、二十愿是也。一门为主,普乃先随顺众生,後则摄众生归於佛,「求大涅盘得大涅盘」。「先以欲勾牵」是随顺众生,「後令入佛智」是随佛。

  阿弥陀佛:摄众生随佛,一法普度故,究竟解脱故。随顺於佛,即能究竟离苦得乐,即能满众生之愿。所谓「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随众生乃方便摄受,随佛是真实归处。

  四、究竟与不究竟

  观音菩萨:见苦即救,不分大小,有求必应,众生所求究竟即究竟,所求不究竟即不究竟。以不究竟导归究竟。

  阿弥陀佛:究竟除苦,不欲众生受人天之乐,所谓「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一得往生,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为世间利益念佛,亦得不究竟之益。以究竟而摄不究竟,藉不究竟摄归究竟。

  世间终归无常,世间难免轮回,世间苦无有尽。当舍不究竟,归於究竟。不求人天福乐,唯求往生极乐。

伍、总结

  一、一前一後

  观音菩萨在前化导,普门摄受;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阿弥陀佛在後总摄,一法普度,以光明力,以名号力,摄受众生。

  二、一主一从

  阿弥陀佛为主、为尊,观音菩萨为从、为辅(含大势至菩萨:摄念佛人,归於净土)。《观经》云:「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阿弥陀佛摄尽观音菩萨功德,观音菩萨以普门导归净土一门。如善导云:「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弥陀国。」手持净瓶,普洒甘露(普门),即示大悲救苦之意;头戴宝冠,顶奉弥陀(一门),即示归命顶戴之处。善导云:「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故信观音者,当更信弥陀,信弥陀者,自摄观音,乃至大势至等诸大菩萨。

——

南无阿弥陀佛…

《在念佛之余是否要另念一半的观音?》作者:智随法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念佛之余是否要另念一半的观音?》作者:智随法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hc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