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观点有些“偏激”的育儿书,作者埃尔菲•科恩,美国知名育儿作家、教育学者。
他一上来就对奖励和惩罚进行了批判。
作者认为奖励和惩罚是是基于行为对孩子实行的控制,是根据行为主义的原理,用训小狗的方法来训孩子。
虽然孩子为了得到奖励和避免惩罚也能养成父母期望的好习惯,取得父母期望的成就,但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奖励,或者是避免受到惩罚,一旦奖励或惩罚消失,好习惯好方法也就随风而去。
我们日常用口头表扬、积分卡、玩游戏或看电视的时间、实物奖励等奖励手段,以及暂停、特权消失等惩罚手段都是在某种条件的基础上对孩子的爱,会害了孩子。
原因是因为,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外在动机。然而外在动机很可能会侵蚀内在动机。当外在动机趋于强烈时,内在动机就会随之减弱;人做某事时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对事件本身失去兴趣,为得到奖励,他会无所谓做任何事。
所以,作者认为我们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那么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有什么区别呢?
有条件的爱,基于孩子“做了什么”,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事达到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
无条件的爱,基于孩子“是谁”,它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是否乖巧,家长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
给予无条件的爱,比给予有条件的爱,要困难得多。作者给出十三条教养原则,让我们在给予孩子无条件爱的时候,能从孩子的视角出发:
1. 深思熟虑
2. 重新考虑你的要求
3. 关注长远目标
4. 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
5. 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6. 尊重、尊重、尊重
7. 真实可信
8. 少说,多问
9. 记住孩子的年龄
10. 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
11. 不说没必要的“不”
12. 不要那么死板
13. 不要匆匆忙忙
我们爱孩子,只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不是因为他今天得了100分,明天得了第一名,后天又是什么别的事情。我们只要做到:向孩子表达无条件的爱,给予孩子更多做决定的机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孩子就会做好他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