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别说这位东方高人的办事效率还是有的,工人匠人们都已经开始动手操办扩建小院了。考虑到四爷、十三爷这样的大人物看好的地方,各方面用料涉及必然讲究。
我是不嫌什么正房偏院啦,正经的正房小院铁定留给这些大人物了,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我住的房子给我架个楼梯开个天窗,做个平台,我要晚上爬上去看星星。
来到这古代,没有手机,不能刷抖音,晚上也就只有看星星这一项娱乐活动了,这漫天繁星的感觉,真的是让我爱的不要不要的,城市里灯光污染的程度这样的光景是已经再也看不到了。
不过,我也渐渐的适应了这种不需要赶公交地铁,不需要朝九晚五上班打卡的慢节奏生活,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每天晚上入夜便休息,不熬夜刷剧,不惦记外卖烤串,活得跟道家的神仙一样。
东方给丫头取名菁菁,出自《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箐箐”。鬼头取名澄泓,出自唐代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而姓取东方。别的不说,就澄泓这二字,却让我有种看到了第二个东方慕瑾的感觉,清静而淡泊。
我看丫头哦不菁菁穿梭在院子里忙前忙后的,突然感觉应该去镇子上再买几个丫头回来的,要不宅子大了她一个人咋忙活的开,我是肯定不会伸手的了,我做家务都恨不得买机器人的,懒得要命,要我动脑子出点子可以,干活免谈,所以我成了这宅子里最悠闲的闲人,晃晃悠悠的,各种游荡。
因为我没事情做,却让我见识了在这种非机械化生产的年代,每个工匠对工艺打磨的精益求精的状态。大到房梁、屋檩,小到门环窗棂,都美的不得了,单看这些种种细节,就看得出这位东方高人的品位还是相当的凑合的,工匠们说这些个图纸都是东方先生画的,我赶紧拿来看了一下。
我们现在住的小院在西面,东面的空地扩充出来作为东面的一个二进的东跨院,保留现在当下的院子,里面有我给鬼头做的滑梯扎的秋千架子什么的,正房后面拓深二进小院,然后东西跨院相连最后做一排后照楼。空间扩展了四倍不止,虎子锤子依然住在前院,看家护院。东跨院估计就留给那俩大人物了。我跟菁菁,东方和澄泓搬进西跨后院里。
如果不是仔细看他这图纸,我大约也不知道一个标准的四合院的构造,什么后照楼,倒座房,什么垂花门,抱鼓石。可不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21世纪的中国,一个小产家庭怎么能铺张这么大面积的空间,一个个火柴盒一样的电梯房,把人都困顿在了格子里。平日里没有街坊邻居的热情,节日里没有欢天喜地的流程,总觉得日子虽然不缺吃穿用度,但也跟那钢筋水泥铸成的城市那样冷漠而灰暗。
如今的我太期待这个小院建成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