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次,我和单位工作小组的人聚餐,参加的不仅有同期、前辈,还有我们小组的领导和公司的后勤。
饭吃到尾声,前辈叫来服务员结账,并开始清点人数,准备让大家均摊。
我看到一个个有零有整的数目,那时候移动支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大家都翻出兜里的零钱放在桌上数,然后捧着一大把递给前辈,我看着,总觉得哪里别扭,具体我也描绘不好。
因为我的那份点的不多,我给前辈递过去20块钱,告诉他不用具体算我的零钱了,多余的留作小组活动金。
聚餐本来应该顺理成章的结束了。后勤主管突然来了句,想看一下点菜的明细。服务员拿过计价单,很明显的,上面写的不是我们这桌的菜目,账算错了。
我们把桌上的剩余的几道菜和服务员比对,小姑娘将信将疑的说拿回去重新算。
毕竟晚上在餐厅吃饭的人多,出错误可以理解,大家也没在意,继续聊天。
过了一会儿,服务员回来,重新打印了一个单子,于是大家一个个传看,重新算钱。
单子传到前辈那里,前辈看了看,又把服务员叫过来,原来,餐厅又算错了,这次是加了几道我们根本没点过的菜。
我拿过账单一看,确实给我们“加菜”了,当时就有点生气——两次都给我们多算了不少,如果没人较真检查账单,是不是就被餐厅糊弄过去了。
这一次,仍然没有道歉,服务员不耐烦地拿着账单回去重算。这回大家都不说话了,一起安静地等待。
服务员回来,告诉我们这回总该对了,确实,这回是对了,前辈把刚才收在手里的钱交给服务员。
我终于忍不住,为什么一而再的拿来错误的账单,而且一句道歉都没有,我们不是差这几个钱,餐厅这样做生意,下次还让人来不来?
服务员显然被我质问的有点懵,她让我等等,一桌人都看着我,一句话不说。
过了一会儿,餐厅的领班过来,向我道歉,我强调不是向我,是向我们大家。这时候前辈赶紧接过话,客套几句,让他们走了。
大家什么也没说,一个个收拾离席,前辈走过来,把餐厅退回的钱塞给我,让我拿好,他说:“辛苦了,拿好你的战利品。”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时愣在当场,想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是我太过计较?还是我给同事们的印象就是我最在乎钱?
后来,我离开了那家公司,回想起这件事,我现在可以给自己一个答案。
我是一个爱较真的人,有些时候容易陷入墙角、钻牛角尖,性格这玩意儿,很难从根本上捋顺了,但是我能做到的,就是在我认为有价值、值得去较真的地方绝不放过,在没有必要斤斤计较的场合,一定要适可而止,省得大家难堪。
至于什么才是有价值、值得较真的地方,需要有一定的学识和经历才能判断,不同时期的判断不一样,我们不能保证每一次选择都是对的,但是至少在发现不对的时候,毋需固执。
择善,而后执之。
2
这句话最早是初中时,我从一名英语老师口中听到的,准确来说,是我们学校邀请来做一期英语语法讲座的老师。
当时英语的部分已经记不真切,有关于语言演变的,可能对那时的我来说还不能很好理解。
我是被他讲述的自身经历所吸引了,他说自己容易跟自己较劲,有时候做事情非要“死磕”,大事小事都不放过。
他去找了他当年的老师,得到这么一句——固执可以,这不是坏事,但切忌伤身,有时候人的精力有限,择善,而后执之——现在,他把这句话送给我们。
后来,他开始练长跑,参加马拉松,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是值得较劲的。
他很喜欢英语字典,于是他开始收集字典,在家里专门摆了几排书柜,都是他在世界各地淘到的字典。他告诉我们他想创作一部字典,把他对每个字母演变过程的研究讲解清楚。
你问我是不是确有其人,我当时写过一篇《从n到π,从生命到圆周率》的文章交给他,收到邀请有幸去参观了他的书房,他是我至今都值得学习的榜样。
3
多少年后,编写字典这个概念在《编舟记》里再次被提起,使我重拾记忆。
《编舟记》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编写辞典《大渡海》的故事,老一代文字匠人将编写“国语语言基石”的工作传承给了下一代。
主人公在外人看来是一个书呆子,实则是一名勤勤恳恳、一以贯之,热爱文字的业务员。交递给他编写辞典任务的,是真正做到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奋劲一生、终至其成的老国语学者。
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一部辞典的分量,这就是“善”,是足以为其付出一生的事业。
择善,而后执之,说到底,可能就是为了要完成这样的事业吧。
4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较劲的时候,这不是我们的错,这是我们作为社会人、自我修正的过程。
也许,你还在纠结要不要执着于指出别人犯的错误。
也许,你也曾迷茫自己是否应该拼尽全力。
再或者,你早已圆滑,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在那些无利可图、满嘴大道理的事和人上。
这都无可厚非,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选择了你认为的“善”,是此时此刻,你作为你自己存在的特征。
索性,按你认为对的,坚持去做吧。
至少,当我们老了,回顾此生,充实而又坦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