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法或写字国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笔记(一)、(二)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笔记(一)、(二)

作者: 回归宇宙能量 | 来源:发表于2018-04-22 09:53 被阅读303次

    第一章   两汉的文化与文字、书法教育

    一、文化、文字发展的脉络

    秦二世年间,陈胜、吴广推翻了暴秦统治,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胜出,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西汉初年,黄老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政治上“无为而治”,体质上继承了秦朝的机制。

    汉武帝期间,国力渐盛,经济、军事实力强劲,政治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上尊孔读经,抄录书籍多用“今文”隶书,称今文经学,而又有以先秦古文为研究对象的古文经学。今古经学之争在汉朝期间随政治斗争多次发生。

    王莽篡汉期间,虽造成了社会混乱,但对文化却比较支持。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东汉后期古文经学占据了优势。东汉取士开始重视品行,士大夫儒生都以名节相尚。

    东汉前期,崇尚节俭,而到东汉末年,社会黑暗腐败,奢靡成风。社会风气也直接影响文化、文字的发展。

    两汉的主要文字是隶书,这也是官方文字书体。隶书也从秦代的初创,在汉代得到了发展和成熟。

    汉隶书分为官方的“八分书”和民间的俗体隶书。俗体隶书演变为行书,行书又在东汉末年形成了楷书。

    而汉代的书体演进也从古隶书形成了草书,这种草书保有隶书的笔法且字字独立,被称为“章草”,与魏晋以后连绵纵逸的“今草”相区别。 

    篆书在汉代已不再是应用性书体,但仍用于某些庄重场合起到装饰作用。

    二、书法教育

    汉代的文字学称为“小学”,教授“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并有《史籀篇》大篆的教学。

    汉代对文字学和书法高度重视,将其与利禄直接挂钩,表现为取士以能书、能文作为标准;汉吏上书时,错字和不规范书写甚至会被弹劾论罪。这是两汉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汉代的字书包括《仓颉篇》(文景期间新编)、《凡将篇》(司马相如作)、《急就篇》(史游作)、《元尚篇》(李长作)、《训纂篇》(杨雄作)等。

    汉代文字教育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1、儿童识字书写:学馆(书馆、小学);

    2、学习《论语》、《尚书》:乡聚庠序;

    3、继续深造:郡国学、太学,或大儒自立的精舍、精庐;

    东汉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

    这里还要特别介绍一下历史上最早的文学艺术大学,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即昏庸又有才艺的汉灵帝为了笼络知识分子对垒太学的学府。这里笼络了诸多能文赋、为尺牍及工鸟篆者,并以此入仕。这一点受到了当时的士大夫、官僚群体的强烈反对,其中包括了三国前期大名鼎鼎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

    鸿都门学的历史意义在于让书法教育上升为独立的艺术教育,对之后的建安文学有着启迪作用,也对后世书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章   两汉的简牍(骨签、帛书及其他墨迹)

    一、汉代的简册制度

    竹木简牍是纸张发明前以及尚未普及前的主要书写材料。殷商至秦汉,竹木就是书写的主要载体。

    西汉时虽已发明了纸张,但竹木简牍还是和纸张同时长期并存使用,至少两千年。

    1、简牍的材质:一般竹制称简,木制称木简或札、 牒。而牍指较宽的木书版。

    竹简要经过杀青处理,即用火熏烤出汁液而不易虫蛀。

    木简一般会经过打磨和涂汁液,以防化洇。

    内地湿润,产竹子,一般出土竹简;西北地区则出土木简。

    2、简牍的规格:

    普通简牍一般长一汉尺(23厘米左右),宽1厘米,厚0.2厘米;

    皇帝诏书:长一尺一寸;

    经典:二尺四寸;

    解说经义的传则:六寸;

    一般记事和诸子书籍:一尺;

    官文书:二尺;称檄;

    记书法律:最长三尺;

    一版一尺长的简牍可写30~70字。

    3、简牍的排版:

    记录长文字的简牍就要将竹简逐枚用编绳(丝纶、麻绳、皮革等)编成册之后来写。每枚竹简下端写上页数,正文篇末要写尾题。

    凡一个内容起讫完整者,称为一篇。整个编册称为一卷。编册外有书衣,称为帙(zhi)。

    另有:

    检:文书信件表面的一片简牍;

    楬(jie):作为标签的简牍;

    笺:注释用的短小简牍;

    棨(qi):身份证件;

    符:凭信,兵符或过关信符;

    谒(ye)、刺:名片;

    觚(gu):八面,记事或习字;

    杮(fei):错字被削掉的木片;

    骨签:功能类似楬、符。

    二、两汉简牍的书法

    目前出土的汉简,以西汉占大多数,是研究书体演变的直接资料。

    1、马王堆出土的竹简:上书的隶书,体现出的是篆体的纵势结体,横画落笔逆锋顿按,逐渐上提,收笔不回锋,形成头粗尾细的“科斗文”。这种风格奠定了隶书的逆入平出的八分书笔法。另外的一个特征是华饰性笔法,主笔有波磔。

    这都体现出了隶书在书法上的最大贡献——方折和波磔。

    2、敦煌汉简:汉武帝时期的隶书已趋于成熟,完全取横势,字形扁阔。

    这时期的隶书逆入平出,主笔蚕头雁尾,波磔丰肥,形态舒和,尽脱篆书笔意。

    隶书的形式美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用,扁阔的结构适用于竹简书写,可以多写字。另一方面是美观,即波磔的表现。

    这期间也有些四不像的书风,保有篆书和古隶的特点,如下:

    东汉期间的简牍很少,下图的甘谷汉简代表了东汉后期官文书书体。

    汉代有种大扁书,用于匾额告示等:

    3、草书的产生发展:

    对隶书进行简率书写时,一些部首偏旁会被简化。草书的出现,比八分书稍晚。西汉后期草书逐渐纯熟,波磔收尾作虿尾,字字独立而笔势贯通。

    4、章草:

    汉代的草书字字独立不相贯连,八分书波势特征可有可无,为别于今草,名之章草。章草之名有多种说法,有认为来源于章奏,有认为托《急就章》之名。

    章草到魏晋后,逐渐向今草过渡。

    三、帛书及其他墨迹

    1、帛书与竹简齐名称竹帛,但出土比竹简少得多。

    马王堆出土的《老子》有两种,风格不甚相同。

    2、陶器、漆器:一般都是墓中的明器。下图的陶瓶字书撇画顺势尖笔岀锋,与后世楷书相近。

    下一篇:西汉的铭刻书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书法史-两汉卷》笔记(一)、(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pq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