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旨: 人民群众应该在心智里否定劳动的一切道德象征。
警惕任何一种以“精进手艺”为羊皮的劳动密集型proporganda,警惕资本家释放的文化观、时代观。
人到中年,不仅要人为性降低劳动性收入的比例,还要清楚地认识到资本家的洗脑套路。立场决定行动。
不要管你能为资本家做什么,更多想想,资本家能为你做什么。文末有些中年生活小tips.
一)劳动节小传
为什么要设立节日?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节日常常是为了表达一种官方的价值主张(中国生于民间的节日甚至只有双11)。新节日一旦确立并且深入人心,就会建立并强化新社会的纽带与信仰。
劳动节当然是近代社会的一个新价值主张——讴歌劳动。
封建社会是天赋皇权,没必要对劳动者示好。而代表劳动者的新秩序,需要完成这样的传达。
假日和节日是不一样的。
如果只是想让劳动者休息,那么大量的假日都完成了这样的使命,包括其它法定节日和周末等等。只要不上班,你都可以想怎么休息就怎么休息。之所以要单立一个“劳动节”,是为了从文化上肯定劳动者及劳动的地位。
在官方的眼中,一个节日越崇高,就会拥有越长的假期。在绝大多数国家,拥有超长假期的节日只有2种类型,a. 国庆,因为拿本质上象征着新秩序的胜利; b. 一定程度的宗教性,因为那确实挑战不了,例如圣诞和春节。
在我国,劳动节曾享受过和春节、国庆一样的崇高地位。
2007年及以前,劳动节是拥有7天的假期的,和春节与国庆一样。但2008年以后,劳动节让位于民族节日,化为3天的假期。
为什么? 首先,民族节日因为要申遗,需要设置假期。第二,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也许还不足以让我们像发达国家一样拥有那么多的法定假期,因此,就必须要有一个节日匀出一些假期出来。
所以,拷问灵魂的问题来了? 为什么是劳动节让位给民族节日了?
在我看来,劳动节之所以曾经拥有过7天的长假,是因为我国曾经经历过漫长的计划经济、集体主义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
换句话说?如何说服老百姓们投入国营企业的生产?大炼钢铁、上山下乡,你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没有任何的物质bonus以作为回报,那么唯一支撑你踏实干活的,只有信念与道德。
劳动最光荣
儿歌 - 少年儿童歌曲经典二
如果劳动在道德上被认为是“光荣的”,相应的懒惰就极其可耻。
这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我国老一辈的人,至今一闲着都感觉很痛苦,完全无法享受无所事事的快乐。
老一辈人年纪一大就急吼吼的要替子女带孩子,为什么呢,他从道德上不能接受闲着这件事儿。这还是历史遗留的文化。
而当改革开放已经过去几十年,市场经济基本搭建完毕,劳动可以给你带来物质回报的时候,国家也不承担养你的责任,从道德上去强调劳动的必要性就低了。劳动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谋生之举。
改革开放之后的各种企业,已经承担了替社会贡献产能、培养人才、提供就业岗位的责任。
当有人灌输你“劳动”是一种道德的话,那么一定是出于某种个人目的。实际上连劳动节都已经缩短假期了,这就说明,劳动已经不那么需要以道德层面去强调了,它可以由市场无形的手去搞,人们出于谋生需求、无奈或者个人兴趣参与劳动。
二)劳动密集型中危陷阱
如果说官方把“劳动节”的假期时间缩短是因为官方认识到,一个只能靠“道德”、“荣誉感” 去维系的劳动密集型劳务关系,在这个时代或许不再需要“道德” 和“荣誉感”去维系了。
市场经济时代有新的财富分配方式,劳动更像是一种自由选择。
然而,如今tmt的资本家不再满足于闷声发大财,而更多愿意跟人民群众互动起来,在你日常能见到的各种鸡汤里,他们仿佛政府一般,承担了“努力工作”的道德宣讲员(详见“你凭什么不加班”系列)。
如果说劳动是一种自由选择,是一种基于交换本质的雇佣关系,又何必强调劳动的道德性呢? 我猜测,其原因还是在于,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任何一个工种其实都还是劳动密集型工种。
合理的赏罚分明并不真实广泛存在,商业社会需要像计划经济的领导者一样,从道德角度,从荣誉角度,去定义劳动。
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劳动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降低,更多是由管理者(无论是国家还是资本家)驱动的。也就是说,劳动密集型,拼的是人口的力量。
贫穷的国家都是劳动密集型业态。比如东南亚常见的血汗工厂。玩儿的是严酷的剥削——工人拼死劳动,只获得极低的工资。
而资本家只需要攒来足够数量的血汗工人,就可以极大地提升产能,那么只要商品能卖出去,就可以赚大钱。在这个里面,工人作为个体是不重要的,因为主观能动性低,谁都可以,工人作为集体是重要的。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又搞了几十年的计划剩余,表面上,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业态已经接近尾声,你似乎可以很放心了,甚至企业都在表示说——激活个体很重要,主观能动性应该得到强调。
hmmmmmmm,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这确实很利好。
即便是打工者,他看上去也没有那么社会主义螺丝钉了。被承认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感觉很不错。
资本家们一个常见的说法,只要你精进手艺,你就可以在行业里立于不败之地。这实际上只是劳动密集化阴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类似于我们假定做衣服靠绣花针,而绣花针永远不会进步,那么唯一的产能变量就在于工人的手巧不巧,我一定会拼命鼓励工人提升巧劲,而刻意不说其实绣花针会被纺织机替代的事实。
人们总是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手艺”本身的价值,可能是日渐萎缩的,而手艺本身的价值,是手艺人价值的基本面。
我们总在以拥护新技术的方式 ,拥护“解放生产力”这个概念,认为从人类共同体的角度来说,生产力的解放可以让人们更轻松,但事实如此吗?
而实际的情况是,任何一种革命性的技术,
带来的第1件事就是劳动人民的失业——机器会纺织了,还要纺织工人干什么? 代码的编译技术更简单了,还要程序员干什么? 大数据ai会分析股票了,还要分析师干什么? 汽车自己会开自己了,还要司机干什么?
带来的第2件事就是劳动人民必须另寻出路——既然掌握的技术已经被机器取代了,就不得不学新技术,或者从事新行业,以保证温饱。很多下岗工人摆起了麻辣烫。
带来的第3件事就是,节省下来的时间被用于干更多的事——计算机节省了运算时间,但节省下来的时间并没有被用于休闲,而是被用于研究更有效率的运算方法。而干更多的事——依旧需要劳动人民集体赴汤蹈火。
也就是说,不管你认为你自己的职业如何高精尖,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前,都又可能面临着日趋劳动密集化的陷阱。你的手艺在你精进的过程中,变得不值钱。
资本家的特点是什么呢?
1. 拥护效率至上的审美。因为效率是让“人”的力量越来越低的重要基石。如果全世界所有的设计都遵循极简主义,那么设计会日趋模版化,设计师的个人发挥就不重要了。“不求饱的点心”将会被认为是一种孔乙己。
2. 拥护新技术。因为新技术也会“人”的力量越来越低。详情请查询通用ai.
在各领域,要么是审美上唱衰手艺本身。要么是技术上,用机器替代人。归根结底,管理成本降低了呀!!!!
而为了让雇员踏实干活儿,资本家们会有各种方式去昔日的yamen一样,编造出利于自己的:文化观、时代观、道德观。
让我们举几个例子:
精进手艺就不会被淘汰。 除了这样的口径,你可以看到大量行业开始拥有除了管理职级以外的新职级体系——专家方向。
看上去非常扁平化,也这意味着,传统的总监>经理>专员这样的利益分配法以外,又多了一种新的搞法——想拿高工资高分红,不当管理者也是可以的,可以当专家,精进手艺就好了呗。
如同资本家官方发言的每一句话:听上去非常逻辑自洽,但选择性忽略了很多细节。
除了上述所说,“手艺”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审美观的唱衰和技术的突破逐渐下跌。
再有一个就是,精进手艺的人生模式,对于中年人来说是极其不友好的。
因为“精进手艺”是一个很硬实力的东西,硬实力需要投入大量的学习时间。比如说,学习新的代码,学习新的设计风格,这些需要正襟危坐,钻进去学。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有那么多时间吗?体力每况愈下,可能会需要很多的睡眠,甚至还有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病的病痛,有那个力气吗?
所以,很认真地说啊,精进手艺是个青春活力饭,本质上拼的是细胞活性和空闲时间。
人趁年轻,精进手艺,进入职场。
而你必须要承认,你会老的,你在细胞活性上比不过年轻人的,你要伺候老婆孩子家里老人,你没那么多时间,而且你比年轻人更需要钱,年轻人更便宜。
中年人真正的实力是软实力,是一种对社会关系和人性的摸索和抽象思维,以及人脉、资本等等。
我们经常陷入一种思维误区,本该关注具象技能的时候关注了太多的抽象技能却毫无用武之地,本该发挥抽象技能的时候又受到具象技能的蛊惑——以为不关注具象技能就要落后于时代了。
三)一些总结与建议
我就是在唱衰劳动,毋庸置疑。劳动更大比例都是替资本家劳动的,不是替你劳动的。
唱衰劳动对社会毫无影响,原因是新技术的发展不可逆,总有人出于生计去劳动。也就是说,无论你从道德角度讴歌还是唱衰劳动,因为社会的客观规律,总有人劳动。
我只是为中年人个体提供一些建议而已。 建议如下:
1. 人到中年,请往生产关系过度,而不是生产力。
生产关系拼的是思维,生产力拼的是细胞活性。管理者是生产关系,再牛逼的专家,还是生产力。拉黑专家方向吧,扯呢吧。
2. 人为性降低劳动收入比例, 提升理财收入
在公司专注业务都属于劳动收入,而劳动本身因为上述原因使人处于极其被动的状况之下。
资本家可以通过圈地找人不被任何时代淘汰,因为钱拥有了不被时代淘汰的机会,更多的时候他们不需要去花太多时间去研究,说恶心点,资本家谁会自己研究时代,养个行研团队不就得了。
人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而个人的劳动是效率最低的一种,软实力对应的见解、资本与人脉才是效率更高的。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中产阶级勾心斗角、打得你死我活,争取的还是这世界的蝇头小利,最终还是肥硕的资本家躺在自己的沙发上渔翁得利。
作为普通人,打工更多的目的应该是往“不与社会脱节”的目的来进行。
比如说利用平台获得了一些讯息、人脉和权利。但如果它是钱的主要来源,这事儿实在太没安全感了。
说白了就是得理财。此处我并非专家,不推荐任何理财产品。但我个人的感觉还是以“懂”为前提。
普通人的理财根本称不上投资,一夜暴富更是神话。绝大多数时候,只是出于资产配置的考量。没有什么投资形式是一定要参与的。以懂为前提即可。
比如我大学时给一个电信咨询公司当翻译,当时投资标的只关注电信相关行业。如今不干,早就拒绝当一个散户了,散户就是被动的。
研究一个行业并没有想象中的难,你花10000个小时研究餐饮行业,真的研究透了, 入股一个小火锅店,标准的翻台率客单价和选址方法论...这些古老而有成熟套路的不需要挑战太多市场认知的领域有很多。不需要太多本金,是很好的资产配置方法。
归根结底,打工的意义应该越来越偏离赚钱。哪怕一开始不懂,买保本儿也行啊。
3. 成为owner
要有自己的产业,也就是创业,完全可以兼职。这是一种不完全依赖体制,有一定收入,并且可以让你有更广维度社交名片的方式——说白了就是安全感。
不一定要高举高打玩儿那种得找vc或者要卖房子的创业。这事儿的机会越来越小了。
vc垄断了我国创业界的话语权,使得很多地方上的年轻人以为创业都是需要找机构vc的,他们甚至认为机构vc像他们描述的那样理想主义,实际上早期投资这事儿葛机构眼里完全是靠关系,讲讲人民群众爱听的话,获得一定的pr效果罢了。
没啥关系的...大家可以不用想了。贷款,或者找个人好了。
大量创业也不需要all in。vc选标的一般都要求all in,但其实...陌陌在一开始都是兼职搞的...啥都没有呢没必要辞职。脑子不清爽的all in都是毫无必要的。利用平台人脉兼职搞反而更具效率。
比如说我见过有银行客户经理倒腾游学的,倒腾珍珠的;见过有设计师很懂威士忌倒腾威士忌的;见过一个企业客户的销售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烤羊腿品牌的。
甚至于我曾经跟人说过,任何一个细分领域,比如玩转信用卡、现代艺术、新中国育儿情报,根据爱好休闲时刻搞2个月,都可以进行内容输出或者小倒,都可以成为民间专家并获得收入,甚至可以逐渐搞一个小司。而这里面涉及到真正的“劳动”比例很低。这些事的好处是,主观能动性在你手上——而你自己可以轻资产地搞出一个行业来。谁能想到,“断舍离”——本质上是扔东西也能扔出一个行业呢。
写这段的主要目的是,普通人因为太焦虑或者收获信息的渠道比较闭塞,经常会对劳动、理财和创业陷入巨大的误区。
认为媒体常见的那些劳动、理财和创业的说法就是主流。其实媒体的特点是什么啊?什么炸裂、什么边缘报道啥啊对吧?
如同建筑系的学生,你在学校学高迪,但你出来得先建商品房。
重要的是,资本家经常出来定义时代和文化,你需要的是对这些定义保持警惕。
劳动,根本不需要他们呼吁也客观存在,既然如此他们的呼吁必然有其目的——一个雇主可能一毛不拔,也不能给你提供任何的长期价值,但却用道德和时代论裹挟你,令你陷入劳动密集的窠臼之中。
难道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交换是一切关系形成的本质,普通人又何必为了避免战略上的懒惰,自愿进入一种密集型劳动的崇拜。。。
写到这个份儿上也差不多了,更炸裂的去我知识星球看吧。公开还是不敢得罪太多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