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六开始,废姐就在持续围观任达华被人持刀袭击这件事了。
华哥在公共场合都能被刺伤,想想都觉得太阔怕了!
所幸的是,经过两次手术,华哥身体情况有所好转,昨天还在微博上给大家报了平安。
废姐这才总算放下心来了。
根据通报,持刀捅伤华哥的嫌犯,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在知道行凶者患有精神分裂症后,华哥也不打算追究责任了。呜呜呜,我们华哥也太善良了吧!
虽然当事人选择了原谅,但网友们却气愤不过,纷纷在网上讨伐这名患有精神病的嫌犯。
有网友还对最近发生的负面事件做了整理,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事儿竟然都和精神病有关耶!
有网友甚至表示:妈耶,我自己都想当精神病了好吗?因为患病,他们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被追究责任,“精神病”三个字简直就是免死金牌好伐?
对于这位网友想“当精神病”的愿望呢,废姐想说:精神病也不是你想得就能得的,所以还是不要拿别人的疾病和医学诊断开玩笑比较好吧
。
不过呢,倒也有网友有感于最近发生的多起“精神病负面事件”,提出了一个颇具思辨性的问题:
到底精神病人是弱势群体呢?还是由于随时可能被精神病人伤害,而诚惶诚恐的“正常人”才是弱势群体呢?
这名网友提出的问题,让废姐想起了今年3月份那部热播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下面简称《与恶》)。
这部剧,豆瓣评分高达9.5分,贯穿全剧最重要的一条线索就是:精神病人犯罪这一社会现象。
《与恶》里,一开始就给大家呈现了一个特别有戏剧冲突的故事:在一起杀人事件中,凶手陈昌毫无理由就在公园里杀害了两名女童。
这样的恶性事件,引发了社会大众的激烈讨论和对嫌犯的强烈谴责。
然而另外一边,法扶律师王赦(吴慷仁 饰),却为被告人陈昌申请了精神鉴定。
精神鉴定的结果是:陈昌被确诊为“思觉失调症"(又名“精神分裂症”);最终,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残忍的杀人凶手,因为精神病逃过一死,自然引起了民众对精神病人群体的强烈不满。
“精神病”三个字甚至被网友调侃成【免死“精”牌】(是不是跟任达华遇袭事件的网友评论一毛一样?)
接下来,又一个戏剧冲突发生了:针对精神病人建立的社区康复机构,被传即将在公园附近的居民社区里落成。
试想想,如果精神病康复机构就建在你家隔壁,你的内心会毫无波澜吗?所以,这件事也再次引起了民众的广泛讨论。
附近的居民嘴上说自己没有歧视精神病人,行动上却纷纷表达抗议。
他们都担心:与精神病人为邻,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影响到附近的地价和房价。
在社交媒体上,网民们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就在前面两件事尚无结论的时候,第三个戏剧冲突又发生了。
不久后,一则“不明男子闯入幼稚园,挟持多名幼童”的新闻,让民众第一时间将嫌疑人与康复之家的精神病人联系起来。
媒体们的报道,也打出了“北市幼稚园惊传精神病患挟持幼童”、“康复之家2住民失联,与挟持案关联待厘清”这样颇具引导性的标题。
即使有部分电视台就“劫持事件”邀请到了精神病专家直播,而专家也表示:在没有诊断之前,确实无法确认闯入者是不是精神病。
但此刻,面对身份不明的嫌犯,媒体和民众似乎已经完全不愿意思考,也不在意事实了。
焦急守候在幼稚园外面的家长们已经极度恐慌,把闯入者称呼为“神经病”了。
吃瓜群众也议论纷纷,他们的逻辑是:杀害两名女童的陈昌是精神病人,所以这次挟持幼童的男子,也很有可能是精神病人啊。
在警方还没确认男子身份,也无法判断其是否具有危险性时,吃瓜群众就已经做出结论了。
他们像是找到了一个宣泄口:不管嫌犯是不是精神病人,往精神病人身上泼脏水就对了。
最终,闯入幼稚园的男子被警察制服。媒体火速扒出他的身份是青年导演应思聪(林哲熹 饰)。
四年前,应思聪曾获得国际影展大奖;后来却因为女友自杀,精神受到创伤;再后来,应思聪又在拍摄一部电影的过程中,与投资方发生冲突而被撤换,并遭到封杀。
一连串的打击,让应思聪出现了幻听等精神失常的表现。
在了解了“闯入者”的身份以后,搞事媒体报道的重点变成了:“应思聪曾害投资方惨赔3000万”。
吃瓜群众乍一看,自然也就会觉得“哦,原来他不是第一次犯错了”。
整个过程中,媒体通过带节奏,成功煽动了舆论,给“应思聪”和“精神病”打上了负面标签,制造了难以逆转的偏见(也就是对精神病患的“污名化”)。
但其实,媒体根本没有核实过,所谓“3000万”这个数目是否准确;也没有人care,应思聪拍了两年的电影,却一分钱都没有拿到手。
接下来,被带走的应思聪也接受了调查。原来,他闯进幼稚园并无恶意,只是单纯想拍属于自己的电影,对幼童们也没有任何暴力行为。
《与恶》还给我们科普了关于精神病的另一层知识:并非每个患有思觉失调症的患者,都有暴力倾向。
在伤人案中,只有5%的犯人是精神病患者;而在这5%的病人中,大部分人只是攻击自己的家人,只有极少数患者会攻击家人以外的陌生人。
虽然应思聪没有暴力倾向,也没有在“挟持幼童事件”中伤害到任何人。
但因为他没有向幼稚园提交申请,就擅自闯入,还将小朋友们聚集起来拍电影,所以,以法扶律师王赦的妻子为代表的普通民众,自然将他划成了“有罪的精神病人”。
补充一下:法扶律师王赦的女儿,也是“应思聪挟持幼童事件”中的幼童之一,也就是说王赦及其妻子属于受害者家属。
经历了女儿被“挟持”一事后,王赦妻子觉得,精神病人都应该被关起来,以免他们四处乱跑,祸害社会,搞到人心惶惶。
跟她持有相同观点的普通民众,多的是。
王赦妻子站在母亲的立场上,害怕孩子受伤害,固然没错。
但就像王赦说的那样:把犯过错的精神病人全抓起来,全杀了,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美好吗?并不见得如此。
因为,永远都会有下一个“陈昌”(就是第一个故事里杀害了两名女童的犯人)。
陈昌,属于精神病人里会伤害他人的5%的存在。可是如果因为这5%的存在,就彻底“污名化”整个精神病人群体,对其余那些艰难活着的精神病人来说,公平吗?
应思聪在精神病发作的时候闯入幼稚园,引起民众恐慌固然有错;但,相较那些故意犯法者,应思聪并不算罪不可恕的恶人。
精神病之所以很多时候会被减轻刑罚,是因为,他们在发病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应思聪在清醒的时候,也会因为自己发病时伤害了姐姐而内疚自责。
患病之后,应思聪开始接受药物治疗。后来,他的状况好转,出院以后,他选择了积极去工作,融入社会,开始新生活。
可当他被贴上“精神病人”这个标签后,生活就似乎变得没有那么简单了。
应思聪在路上碰到被车撞伤的法扶律师王赦的妻子,本来是好心想上前扶她一把;王赦妻子却因为之前的“挟持”事件,对他存在偏见,认为他会伤害自己,对他满是排斥。
出院以后的应思聪,努力生活,却得不到外界的善意对待;有时候他也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又做错了什么。
可患上精神病,是他的错吗?作为病人,他也会因为患病而感到痛苦。就像他反复问的那句话一样:为什么是我?
这一句台词,也是饰演应思聪的演员林哲熹,希望通过角色向观众问的一个问题。
在现实中,跟应思聪一样的精神患病者,比比皆是。他们都会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为什么是我?
因为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污名化,他们活得生不如死,觉得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5%的陈昌们固然可恨,但95%的应思聪们不是也很可悲吗?
更让人感到难过的是,精神病人的家属,也无时无刻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与恶》这部剧直到最后,也没有给出一个应该如何对待精神病人的“标准答案”。
它只是将矛盾明明白白摆在观众面前,更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让我们能对这多元化的世界多一点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精神病人自身因为患病而痛苦,渴望得到这个世界的善意对待;普通人想善意对待他们,却又因为这个群体一再发生的一些负面事件,而对精神病人感到恐慌,甚至存在偏见。
他们都没有错。
但我想,最重要的是: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去随意谴责,也不要攻击那些和自己观点不同的声音。
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对错;善与恶,也许只在一线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