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后,特别羡慕他们母子之间的坦诚,他们之间可以就任何一个话题交谈,这在我们多数家庭中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情。我们周围的多数情况是身为子女的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那饰演母亲的,要不然就气得全身发抖,“啪”一个耳光打在孩子脸上,孩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愤而夺门离去,要不然,母亲愕然,然后眼泪潸潸而下,本来威武庄严的母仪突然垮了,惨兮兮地哭,然后还是完全屈服了。
书中列举了龙应台小儿子菲力普通过观察客人跟母亲沟通时的表现,观察总结出:差别在于,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十四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份,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才会眼睛盯着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比如说安德烈刚到香港时生病,龙应台陪他去看医生。两人一起进去,安德烈坐在医生对面,而龙应台在一旁站着。医生看了安德烈一眼后,抬头问龙应台:“他哪里不舒服?”在龙应台要求医生说问病人本人后,医生才转换语气问安德烈。
有人会说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觉得龙应台两个儿子作为混血儿,在德国成长起来,思想观念跟我们不一样,无法理解我们东方文化中长幼有序,长辈义不容辞为晚辈操心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实则不然,孩子从孕育那一刻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附属物或是可以控制的工具。既然是独立个体就得留有独立空间给他,否则他就没法独立起来。孵在翅膀下的小鸡只能在墙角转悠找虫吃。狠心把孩子抛下悬崖的老鹰,训练出来的孩子才能展翅高飞,俯瞰大地。
记得朋友跟我说过一个情况,朋友亲戚生病住院,一家人围着病人转,可是家里庄稼不等人,急需要下化肥。朋友的亲戚意思是让朋友帮忙施一下肥。朋友比较忙碌,看亲戚家孩子已经20岁了,说可以让他儿子去。谁知孩子母亲言辞激烈的来了一句:“他还是孩子,哪里会施肥。”
朋友被亲戚的这一通话说得哑口无言。一个20岁成年小伙子,已经到了顶天立地该承担承担社会一切责任的时候,可母亲连施肥这点小事都怕儿子干不好,如果仅仅怕能放开双手还好说,去偏偏不让孩子去干事情。这样下去真不知他们想让孩子什么时候成熟起来,难道作为父母就要束缚住孩子的手脚,然后把他们放在温室里供养着当成艺术品欣赏的吗?
孩子终归生活在社会当中,不可避免会经受各种生活考验,作为父母应该做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那样孩子反而会成长的更快,早点成熟起来,成为顶天立地的一条汉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