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你问他什么时间了?他可以通过观察,告诉你的答案与真实时间不相上下。你问他这段路有多远?他的回答也与车子里的里程数大致相同。往往这个时候,就非常感叹:这个人怎么这么厉害呢?
通过学习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中的量感,就发现这是他们的量感非常强。他在头脑中有一定的基础概念,然后通过推理,就可以很好地获得结果了。
而数学上的量感,有很大情况是测量的含义,即是对日常生活中物体长短,大小,轻重,容积等等的计量。而量感就在于没有具体测量工具的情况下,自我感觉的结果。在2022版课标对量感给出了三个关键词:
1.“直观感知”: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2.“选择”: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
3.“估计”:合理得到或者估计度量的结果。
这三种情况,对于大人来说,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对于经验不那么丰富的孩子们,又该如何发展他们的量感呢?
1.在亲身度量过程中逐步形成量感。
比如:在学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感受单位之间的差别,这样将底层的结果牢记于心,那么对于需要度量其他物体的时候,也就有了基础概念,对比之下,就容易找到结果了。
2.在想象,推理等活动中发展量感。
又是面对不那么容易接触到的长度单位呀,体积单位,面积单位呀或者重量单位呀,就需要与容易接触的量建立关系,然后通过想象,放大,来感受差异。
3.在估测与对比中增强量感。
有基础,形成反差,这样就可以有个大致感受了,当多种情境下的磨合,就会逐渐获得量感。对数据的敏感度大幅度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