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踏
戴上耳机,让男主播陪你学习来自老踏科研联盟00:0014:00
我们都很清楚,对于每一篇论文而言,都是需要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写,去把它完成。但是写和写之间可能真的存在很大的不同。在我看来,如果能在落笔成文的整个进程之中一直注意到这样四个问题的,论文的质量会有很大提升。而论文质量的提升就意味着——
在修改论文的时候,工作量不至于大得惊人,让我们怀疑人生。
在论文进入审稿流程之后,可以轻松过五关斩六将,早日发表。
在选择投稿目标期刊时,可以选以前不太敢选的期刊去碰运气。
在得到用稿通知的时候,不必去思考版面费的压力和生活的尊严该如何平衡,而是去思考拿到稿酬之后可以和谁、在哪里、以何种方式共进晚餐,以及共进晚餐之后在哪里、以何种方式欢歌笑语,以及欢歌笑语之后以何种方式,羞羞哒又羞羞哒一起虚度时光,嗨皮到永远。
……
额,好啦好啦,请大家停止想象、跟上步伐,看这里,好吗?鉴于提升论文质量如此之重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四个问题吧。让我们开始。
001 不断追问自己,我这篇论文的学术增量在哪里?
我们往往会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对于社科类专业的学术论文而言,恐怕这种“抄”的迹象会非常明显。但是我要提醒大家,如果把这种“抄”仅仅简单理解为复制粘贴或者好一点,是转述的话,那这篇论文的价值基本也就消失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者很极端地说今天我们每年生产的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垃圾的重要原因。
这种缺乏“学术增量”的论文一般会面临两种可能性,一个坏一点的可能性是它根本就无法发表,论文查重关都不过去,直接判定为剽窃抄袭;一个好一点的可能性是这篇论文历尽周折终于被发表了,然后它就像跌进大海里的一滴水,或者像涌入上海地铁10号线南京东路站人群中的上班族,以及北京“三环停车场”上的一辆夏利,立刻就消失在其中,再也看不到踪影。
是的,这样的论文不会给读者留下任何印象。事实上,读者根本找不到它,并且也不需要它。我觉得我们没必要去写这样的论文,以免未来的你去鄙视现在的你。起码在写作的立意上,我们一定要去寻找这篇论文的学术增量,并且确保我们写作的每一篇论文都有这么一个学术增量的存在。
关于学术增量,我想给大家提供三个方面的参考。
第一个是贡献了新资料或新数据。比如,我们在论文中使用了新的资料,这个资料其他人都没有使用过,起码在你研究的领域之内还没有人使用过;再有就是运用了新的数据,是官方最新发布的权威数据,是某个公信力非常高的民意调查机构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或者干脆就是你和你的研究团队通过田野调查、实证研究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像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把它视为学术增量,这是我们的论文和别人论文比较而言的闪光之处,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是贡献了新知识和新理论。我们这篇论文对于学界这个领域已有的研究而言,到底提供了一个怎样的新知识?提供了怎样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或者一个新的范式,一个讨论问题的新框架?拥有这种学术增量的难度可能会比较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如果你关注的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者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的议题,相关研究成果正处于整体高涨的趋势之中,那么我们贡献新知识和新理论的可能性就比较高。而且一旦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这篇文章就可能拥有非常好的引用率和转载机会,如果再接再厉持续跟进深入发掘,可能一篇权威期刊论文就被你发表出来了。
第三个是贡献了新方法。我认为论文的形式和它的内容同样重要,其实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它所研究的内容也同样重要。我们这篇论文从选题到内容来看可能没有什么新意,但如果我们是采用了一个新的方法来展开研究的话,那这本身就是学术增量。
对此我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经历。我在博士一年级的时候,当时是读了一篇发表在《政治学研究》上的文章,是一篇综述性质的文章,题目是《村民自治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以1989—2006年CNKI篇名含“村民自治”的文献为分析对象》,发表在2008年第1期上。
我有点奇怪,因为一般来讲,综述类的文章在权威期刊发表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这篇论文一定会有什么独特的地方。阅读之后我发现,这篇论文是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和手段去做文献的样本分析,然后有大量的柱状图饼状图这类可视化的内容,之后又对这种定量的描述性研究进行定性分析,形成规范结论。我当时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就觉得脑洞大开,一个论文写作的灵感也应运而生——我套用这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去分析我关注的这个研究领域,也写出来了一篇文献综述。这篇论文投稿之后很快就被发表了,那是我读博期间发表的第一篇CSSCI论文。
现在想来,这篇论文之所以能被发表,可能是让编辑看到了原来文献综述还可以这样做,也就是这篇论文贡献了一个新的方法。希望我的这个经历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002 反复告诫自己,“抄袭剽窃”的事情绝对不要去碰。
其实论文写作是要有“底线思维”的,始终铭记“伤不起的底线”在哪里,永远别想投机取巧,存在侥幸心理,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一旦触底,后果不堪设想,基本身败名裂,直接被学术江湖开除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提三个建议:
首先,一定要杜绝低水平抄袭。别人写一句,你抄一句,别人论文中的资料你拿来就用,别人调查问卷形成的数据你直接复制粘贴在自己的论文里,这样实在太low了,属于抄袭的最低层次,幼儿园大班水平,最容易翻船。
其次,剽窃观点一定记得要转述。剽窃观点其实已经高明很多了,通过转述别人的观点来形成一个看似自己的观点,看起来很不一样,但实质都是一样的,这算是抄袭的中间层次,初中毕业水平——起码比直接抄袭文字、资料和数据要含蓄得多,也有点技术含量和学术味道在。但是一定注意把握分寸和尺度。我觉得转述一个人的一两个观点叫做借鉴,注明出处,问题不大,但如果转述一个人的20多个观点,就算注明出处了,那也变成赤裸裸的剽窃了。
第三,抄袭别人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在我看来,这该是最高层次的抄袭,已经幻化成蝶,大学毕业了。有句话说得很好,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自己学科和专业领域之内的问题,或者借用别人论文的分析框架来搭建你论文选题的研究框架,这都是借鉴,是兼容并蓄,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情,大家应该多在这个层次上想问题、做研究、写论文。
003 给自己一个忠告: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千万别认为论文写出来了就一劳永逸了,事实上,没有一个千锤百炼的过程,我们真的无法抵达那个令人向往的彼岸。修改论文可以遵循三个原则:
首先是让自己满意的原则。如果我们写出来的这篇论文自己都觉得看不下去,没法看,自己都想吐,那我觉得这篇论文就没有必要再去投稿恶心编辑去了,对不对?至少我们得先过了自己这一关,自己觉得还不错,比较满意了,才有底气去投稿。越是往高逼格期刊投稿,就越得让自己满意才行。
第二是搁置一周的原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完成一篇论文的写作,敲完最后一个句号,那种内心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和喜悦感,相信大家都体会过吧?我也是这样啊,写完一篇论文真的特别兴奋,一块硬骨头终于被我啃下来了,能不高兴吗?于是喝点啤酒撸个串,这些都正常。但是一定要注意,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要就这样趁热打铁把论文投稿出去。我建议大家等待一周,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们不去看这篇论文,不去想这篇论文,甚至不去查阅和这篇论文相关的任何资料,完全放空自己,干点别的事情,忘记这篇论文。然后,一周之后回来把这篇论文拿出来,就像是在看别人论文那样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地再去审读这篇论文——相信到那个时候你就会感到非常吃惊,因为你能找到非常多的问题。一周之前曾经感动你的,让你引以为傲的那句话,现在它非但没有感动你,还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简直丑态百出。我相信经过这样一个搁置后的重新阅读和修改,论文的质量一般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回修改完毕了再去投稿,命中率也会增加很多。
第三个是不修改不重投的原则。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论文投稿出去了,然后等了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石沉大海了,没有被录用。那么在再次投稿之前,一定记得要对论文进行修改,经过这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你一定又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思考,根据这些新的发现和思考去继续修改完善论文。然后别忘记做一个文献查新的工作,就是说,在等待论文审理结果出来的这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的时间里面,学界又出现了那些高相关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的最新观点是什么?可以用这些研究成果对自己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更新和迭代。我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始终保持这篇论文一直处在让你最为满意的那个点了,也站在学界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上。
其实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当我们这样踏踏实实、实实在在地去修改文章,当我们每次投稿的时候都能问心无愧、非常满意,那么这篇论文的发表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它一定会被发表在一个高大上的期刊上的,对不对,因为它已经配得上这样的期刊了。
004 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甚至形式比内容更重要。
前段时间杨澜有篇文章在网上流传得很广,里面有个金句是:“没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大概这么个意思。然后我们也经常听过什么“人是视觉动物”“颜值真的很重要”这类公众话题。其实把这些观点放在我们的论文写作问题中,也同样适用——
期刊编辑没有义务透过你论文邋遢的外表去发现它优秀的内在。
期刊编辑是视觉动物,论文的“颜值”真的很重要。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论文的形式,用完美的形式来展现论文的内容。关于形式的问题,一个是要符合学术论文格式的规范,一个是要消灭错别字、语句不通顺、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这类低级错误。以我的个人经验,论文的形式和内容同样重要,甚至形式比内容还重要。如果一篇论文在它18个字的标题之中就出现了一个错别字,试想你还有心情继续去阅读它的内容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形式上的低级错误真的会成为我们论文投稿的滑铁卢。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
退一步讲,在论文的内容上,有的时候我们可能真的是写作能力不强,理论深度不够,学养水平不高,但至少我们能够做到形式完美。内容不够完美的原因是能力问题,而形式不够完美的原因就是态度问题了。可以让编辑怀疑我们能力不强,但总不至于让编辑认为我们连写作论文的态度也不端正吧?
好了,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请把它推荐给你的科研小伙伴,以此来帮助那些在学术成长道路上孜孜以求的人,让我们一起成长。如果你愿意打赏,那是我的荣幸,也是你的荣耀——你是知识付费时代的弄潮儿,你知道怎样用最好的方式来表达对于内容生产的尊重。
还是那句话:学术成长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END——
号主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答主。个人微信号laota07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