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是冯海洋老师的语文课,根据学校安排,“周四有约”活动每周有两名教师授课。以前是固定在周四下午的一二节,从上周开始,为了方便教师们听课研讨,把两节课拆分开来,一节在周四上午的第二节,一节安排在周四下午的第一节。
我和冯老师都是今年来到这个学校开始任教的,我是作为交流教师过来的,冯老师,这是以一名新分教师的身份加入到这个团队的。巧合的是,我们又同在一个级部,我又成了她的指导教师。
冯老师,毕业于山东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生学历。说实话,作为我来讲,除了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一些以外,真的在他面前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但是学校既然把这样一个任务交给了我,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完成了。
“周四有约”是一个教师展示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平台,我上午听取学校教研组的要求,讲了一节作文指导课。说实话,课讲完以后,我自己都不怎么满意。主要是过程有点拖沓,教学语言不够精炼,环节设置较多,学生活动较少。但对于这些缺点,老师们都没有好意思指出来,但是我自己心里却很清楚。
下课以后我和冯老师进行交流。告诉她,我自己的感觉是什么?她听到的又是什么?二者结合起来,让她自己思考,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
毕竟冯老师的学历高,他在下午的授课过程中就很好的避免了上午我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但问题还是存在的,比如冯老师之前并没有员工课,所以,对于中学生的学情,特点把握的还是不够透彻,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时过少,讨论时间太短,学生读的时间也不够,所以,使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不够透彻。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对于这篇文章中教材的最后涉及了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写作背景和苏轼的经历,谈谈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作为新教师,冯老师把课程的重点放在了对于苏轼思想及经历的探究上,而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文章写作思路的梳理淡化了一些。因为本身学历高,知识储备丰富,所以这堂课冯老师涉及的很多知识是丰富有趣的,设计的问题是有层次递进的,课堂组织是有序且高效的。但毕竟面对的是初二的学生,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没有那么丰富,所以她拓展了一些作为初中生来讲,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就这一点来讲,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情,也没有体会现出《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
根据这些问题,课后我又一次与冯老师进行交流。跟她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一定要熟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中对于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这是我们研读教材,备课、上课以及组织课堂教学,必须遵从的依据和法则。
其次,要研究近几年的济南市语文学考纲要,做一做近三年的语文中考试题,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明确中考的考点和要求,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第三,要善于撰写教学设计和反思。毕竟是新教室,学历又高,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肯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对于教材的解读,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但这些设计和解读能不能在课堂上实现?既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又决定于课堂的组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高低。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授课之后及时的反思,总结,写出教学心得和思考,这是一名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捷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