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7日晚上,跟着蓝玫老师学习《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蓝玫老师从家庭教养方式解读、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的评估与训练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成长的作用,比较了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
蓝玫老师重点讲述了人的社会化过程,明确家庭在社会教化中责任,强调了反向社会化对促进两代人共同成长的意义。
通过学习,我理解了现代儿童观,我们要把儿童当成一个独立存在的人、一个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一个终究要长成大人并独立生活的人,我们在教养中我遵守“放手但不放任”的原则,父母要设法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们做一些与年龄相符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同时做到“苦不娇”、“富而不奢”、“严教不袒”。
而对于新的人才观呢,则基本认同。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各有异,不能千人一面;每个人成长道路有多种途径,并非只有一条路。我们要扎扎实实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早期教育也不局限于学文化、学知识,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好奇心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成长历程,却也有很多成功和失败之处。
(一)我的原生家庭
我的父母是的的道道的农民,自己没有文化却热爱文化,所以对我们姊妹三个的要求是:只要读书,再困难也会支持。
尽管父母很支持我们上学,但艰苦的家庭环境却让我们都在很幼小的时候就参加了各种家务劳动。
那么,我的原生家庭在教养方式是“高要求、低反映的”专制型,。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父母总是按自己的标准来要求我们,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我们的个性、特长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我们的反馈,要求我们无条件服从,有时即使我们做得很好,也得不到父母得鼓励和表扬。慢慢的,我开始与他们对抗,产生了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也产生抑郁和焦虑的因素。
但是,读书和社会环境是可以重塑人格的。我在读书学习中,受到简·尼尔森《正面管教》和阿德勒《自卑和超越》的影响,也在努力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二)我的家庭
我家姊妹三个,我是老大,以传统的家庭观念而论,照顾父母便是我的主要责任。所以师专毕业时,我毅然选择回到了家乡,与父母一起生活。93年结婚,老公在一家国营工厂搞技术研究,可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工厂倒闭,不得已他离开家乡去外地创业。99年父亲去世,妈妈便于我们一起住进了县城,孩子的养育主要就由我和母亲完成。
因为妈妈姊妹多,从小吃苦耐劳,她下决心不让孩子吃她吃过的苦,所以,在她只剩照顾孩子一个工作时,我家孩子很少做家务。我女儿的养育类型在妈妈这边就是"溺爱型"的。随着女儿的长大,她变得越来越依赖、任性、冲动、幼稚,做事也没有恒心、耐心;而我因忙于工作,也忽视了这些因素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等我发现问题时,便开始与女儿共读,所以女儿特别爱读书,也很有思想。女儿在五年级时,出现了叛逆心理,一直到了初中三年级,孩子都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在这一阶段中,我一直坚持“高关注、多倾听、偶尔指导”的原则,让她相信:无论如何,父母都是爱她的。虽谈不上权威型家长,但我们之间像朋友一样交流、和谐相处。
成才的路不止一条,女儿上初中时就选择了学美术,当时她喜欢动漫,希望将来到动漫技术较高的日本留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发现造型专业更适合自己,于是本来正在杭州画室学习的她又转到了中央美院附中的画室学习,并且在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也更坚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父母的我们,呵护、支持、提醒、再支持。我认为,作为父母,就该是孩子坚强的后盾和为他们续航。
自从选了家校共育课程,更是常常思考自己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在想着用那些理论指导自己更好地培育孩子。不断梳理知识,思考问题,寻找方法,希望女儿能够更好的成长。
我愿与女儿相互尊重,共度快乐时光;聆听她内心的声音,和她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