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着上着就不知道怎么上了。扪心自问,关于上课一直摸索着前进,好像好久没有那种大汗淋漓上课的感觉了。今天的组级常态课,更是可以用“垮掉”来形容了。
今天讲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究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课前听了三位大咖关于这节课的实录,分别是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全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示范课王鹤老师以及特级教师孙贵合老师关于这节课的三个视频,尤其是华老师和王鹤老师,他们两个的视频不止两遍。
受前辈们的影响,我设计的这节课中也有拼接纸条的环节。主要目的是想利用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会并且得出结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
也就是这样一个环节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老师口令没有提前下。刚开始给学生两张纸条,需要给学生足够的要求,比如:同伴之间不能互换,每人只能剪一刀,不能折叠纸条(因为纸条太薄)等等。由于没有提前下这些口令,导致学生出现了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有的孩子把两根纸条剪成了很多段,拼成了很多三角形;有同学看自己的拼不成,就和同桌互换了纸条,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后面剪长纸条和剪短纸条形不成对比,难以发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学生发言无序。说实话,平时讲课很少用小组合作,今天提到了小组内互相交流,只是在讲公开课的时候利用一下,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说一下子就露馅了。
教学重点强调不够。这也是今天评课的过程中提到的一个问题,教学目标都没有弄清楚,学生讨论的时间有点过长,导致后面的时间不多了,这个问题老是出现,中间环节设计的也有些不合理,说到底还是准备的不够充分。这节课前面的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后面的流程几乎都在为第一个环节“买单”。
课前想得好,没有实践,课堂上就会出现不顺利。课前想的各个环节提什么问题,但是只有真正的走进课堂才发现不会按照自己的流程去进行,因为学生是活的,并不是说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而是在以学生为主体作用的课堂中,还是让学生多多参与,多多发表自己的意见。
下一步打算:
备课上。备学生,这方面之前考虑的较少,总觉得孩子们懂得多,会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操作和思考,希望这次可以吃一堑长一智。儿童视角很重要,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准备的时候不能太相信学生,上课的时候不能不相信学生。
上课时为学生准备的问题需要更明确一些。就像今天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对比有的拼成了有的拼不成的,对于两种现象有什么问题没有?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个环节压根没有展示出来,因为一开始几乎上所有的学生都拼成了三角形。我想即使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也很难有同学能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