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好的礼仪教养在家庭,勿庸置疑。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有意义的人,而并非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体,而教育始于家庭而非学校。
昨天我准备乘坐电梯上29楼,我住在六楼出来时,正好看到一对母子走出电梯,脸上都洋溢着得意和诡异的笑。
等我走出电梯惊讶地看到从七到30都被按亮的电梯控制按钮,除了叹气再无他法,电梯在每一层都停,而每一层都没有人,我只能默默的按动关门按钮到11楼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有些烦躁了,逐层停逐层关门,而我要去29楼。
回想那对母子自得其乐的表情,我不知道他们的快感何来快感,又是如何坦然发生的。
深深感慨每个熊孩子身后都必定有熊父母,真的是犯浑的路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深深感慨每个熊孩子身后都必定有熊父母,真的是犯浑的路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而事实是熊孩子的每一个任性的行为,都体现了家长的教养和素质。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出自《墨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把¥1白色的词不放到青涩的染缸里白痴就变成了金色放到黄色的染缸中就又变成了黄色。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家庭环境,决定了每一个孩子的“色彩”。
回想那位母亲得意的神情和孩子得意的神情何其相似,孩子在这样的家长身边学会的只能是为所欲为,完全没有考虑过给他人带来的不便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我在做儿童礼仪教育10年间,听到来自家长的最多期待就是老师我就这样了,从小没学过礼仪,也不懂什么礼仪,但我想要孩子学习里能够成为彬彬有礼的人。
可是您知道吗?孩子天生喜欢模仿家长是给孩子关系最密切的老师。她从家长每次有礼貌对保安说“你好”中学会了与人友好打招呼;她从父母在自助餐厅吃多少拿多少中学会了爱心与节约食物;她从父母每次整齐排队中学会了排队和遵守公共秩序;她从父母在公共场合的低声说话中学会了不大喊大叫,控制音量;她从父母不小心碰到他人的一声“对不起”中学会了同理心和致歉语。
当然,他也会从父母在自助餐偷偷拿水杯灌饮料的动作中学会偷鸡摸狗,他也能从父母对停车管理员大声呼喝中学会“看人下菜碟”,他还能从父母把他放在公共秋千上玩许久中学会唯我独尊,学会世界以我为规则的霸道……
教育始于家庭。
我一直觉得越早学习儿童礼仪,孩子的学习就越简单和自然,但现在传播儿童礼仪十年,我更觉得教孩子米如果家长不参与学习,那么礼仪教育就很快变成2大于5,孩子两天休息日和熊家长共处的杀伤力远远大于五天的学习和培养。
《三字经》中“性相近,习相远”,充分说明了生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附近的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郎,在狼窝里终于发现了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后来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人们给他们取的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他们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居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觉,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东西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的引颈长嚎。
后来,他们被送进孤儿院,卡马拉经过七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能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他死时估计也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最初的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最大最深远的。
最初的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最大最深远的。家庭是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场所,家庭也是最有可能不着痕迹实行有意义教育的地方,有时身为父母,你做了,便已经完成一项教育,而我们常常以为教育就是在教室里,我讲你听。
而事实上,很多时候你在做孩子在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
家庭被列在了首位,这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的田园。也是对他影响最深的地方,很多急功近利的家长总是把孩子送到不同的培训中心,却忽略了自身的成长,殊不知家才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才是他最直观的榜样。
我是一个特别心大的人,从小带儿子毛豆,他可能看得最多的就是我永远不急不躁,最后我发现每一个“不靠谱”的父母都会有一个淡定而乐观的孩子,当然,我也没有特别给他上过“乐观”课,他的乐观完全是从我身上耳濡目染学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