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读书的人而言,读书最难得可能是:
找书难,想找一个高质量的好书比较难,市面上同类图书太多,而高质量的图书相对很少。
记忆难,习惯上很多人读书都是为了记忆,因为我们从小接受教育的方式就是先记住,再理解,然后才是应用。可是步入了社会后,读书变成了一些需要找时间下功夫的事情,而每天要面对的事情又那么多,工作和生活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无不侵占有限的时间,于是记忆书本知识变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我们惯用的方法突然失效了。
时间难,具体是时间不充裕,与记忆难类似,我们很难保证连续读完一本书。完整的时间留给读书,简直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事情,公司、朋友、家人,很多人都希望我们把时间给他们,于是对于读书那就类似是一个文艺青年的爱好一样,太小众了。时间零散,那么如何读完计划的图书呢。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方法不当,或者说我们对读书的误解太深。
当我们读一本小说的时候,相信很多人可以做到一目十行,或者一目百行,一部几千页的连载小说,短短一两天可能就读完了,但是换成同等的非虚构读物,哪怕只是500页以下的图书,我们可能花了一周都没有读完。为什么两者差距这么大,都是读书,小说因为情节跌宕起伏、有明线和暗线(故事的发展主线和辅线),有伏笔和转折,有奇遇和英雄之旅等。相比之下,非虚构类的图书就是各种逻辑和说教,无论是经管类图书,还是技能图书,无论是思维方法图书,还是讲说话情商的励志图书,无论作者多么努力让内容活泼有趣,也很难像小说那样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充满了吸引力和魔力。
所以抱着当我第五遍看《书都不会读,你如何会成功》的时候,我不断地告诫自己,这次我要抛开书里的故事,换种读法,忘掉主人公的励志故事,而看书的说理内容,看自己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
当我不再跟随着主人公的成长主线一路走来,而是直接跳到精华内容的位置,我发现读书变得更加轻松起来,因为等于我们先把书的结论和主旨抓住,然后这本书讲得是什么已经烂熟于胸,也就是读书的方法和策略,有计划不够的,还要掌握读书的规律性,在低谷期找到自我激励的方法。
这本书核心就是两点:
一个是制定读书目标后如何持续激励自己读下去。当遇到低谷期怎么办,激励方法有预留一本励志书或者诗集,或者与朋友书友一起想约读书,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并且互相激励。其实也可以借助写书评、参加读书会等形式。
另一个就是如何实现知行合一,读书不是目的,实践应用才是目的,就像主人公读完100本书后开始定下计划约50位名人访谈。
你看,就算我们忽略书中的故事,也一样不影响我们理解一本书,可能这样的方法不一定适用所有的书,但是对于大多数书,从头读到尾恰恰是阻碍我们读书的最大的困难。读书不是拍电影,必须从头到尾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是要找到自己想要的,并且快速转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说按照自己和作者的两种思路,搭建出自己的知识框架,按照作者的写作方式搭建是一种方式,而按照倒叙、插叙也是可以实现的。
顺序、倒叙、插叙,这三种排序方式可以运用到读书上,也可以用在生活和工作中。再加上串联和并联两种连接模式,这样就可以构成简单又强大的六种读书方法:顺序串联、倒叙串联、插叙串联、顺序并联、倒叙并联、插叙并联,其实它们六个可以组成的方法远远不止这六种,因为可以采用任意一个、或者任意两个、任意三个、直到所有的都用上。因此有6+15+20+90+24+144+240=539种可能性。这是套用数学排列组合的计算结果,当然实际上我们不可能组合出这么多的读书方法,但是在这539种方法中,总有一种适合我们自己。
需要补充的是串联是逐个顺序执行,跟顺序有点类似,区别在于串联是要前一个完成后开始下一个,任务之间相互受影响,而顺序不一定;并联则是两个或者多个任务可以一起进行,彼此不受影响。
所以读书最难的是什么,不是选书、记忆、时间,而是找对适合自己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勇于打破旧的阅读方法,也是从固有的习惯里走出来,从539种排列组合里找到与这本书类型匹配的阅读方法,这才是读书的秘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