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一架钢琴于海上,琴就成了岛;我的弹奏是擂鼓的波浪,琴声如诉。
从轮船码头到鼓浪屿只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记得我还没拍几张照片,轮渡就到达这个小岛。
一边回忆着《京华烟云》中的经典桥段,一边穿梭于鼓浪屿的街头巷尾,我寻找着大文豪---林语堂先生的故居。那天,为了寻找林语堂先生的故居,我特意花20元买了一本图册。在岛上绕来绕去,才在一条破旧巷子里找到林语堂的故居。这是一座非常古旧的英式别墅,那种感觉有点像影片《简爱》里的废弃庄园,因为没有人住的原因,台阶上长满杂草,走廊里有一股发霉的气息,那栋写着“立人斋”的别墅的大门扣着一把锁,不过相比之下,我倒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场景,仿佛时光停滞,甚至可以嗅到100多年前的气息。

严格来说,把廖宅称为林语堂故居,可能会有一点牵强,但这幢老房子对于林语堂来说应该是不同寻常的,因为他从10岁到17岁,在鼓浪屿孕育了一个懵懂少年的梦。后来回厦门大学教书,也和太太、女儿经常来这里小住。林语堂许多年乡音不改,他的文字温润有暖意,他的生活态度从容淡定,都是与鼓浪屿的老房子、榕树、大海有关的。
林语堂在结婚之前,曾认认真真地爱过两个女人:初恋情人赖柏英;爱得死去活来、而又难成眷属的泉州女子陈锦端——这也是后来林语堂迟迟不愿意与早就订婚的廖翠凤完婚的原因,后来迫于家庭压力才在鼓浪屿一家教堂与廖翠凤结婚。可见无论是大师,还是名人,当初在爱情面前,都是没有经验的毛头小伙子,都会有判断失误的可能。
当年他俩结婚的教堂叫协和礼拜堂,是鼓浪屿最早的教堂,专供洋人和高等华人做礼拜的。不过那天我在鼓浪屿问了许多人都不知道,后来还是一位老伯告诉我,这座教堂被围在鼓浪屿一家医院院落里,现正在进行修复保护,难怪很难找到。

比林语堂小一岁的廖翠凤,毕业于圣玛丽女校,是富有银行家之女,两人称得上是青梅竹马。在后来半个多世纪时间里,廖翠凤用贤德和美貌征服了一代文豪。林语堂在结婚50周年纪念日,送给夫人一枚勋章,上面是英文原诗:“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
在平常生活中,如果廖翠凤在生气,林语堂连话也不说一句,保持沉默。倘若真的吵架了,也是吵过就算了,他的绝招是"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他认为夫妻吵嘴,无非是意见不同,在气头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徒然增添摩擦,毫无益处。他说:"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
......(林先生说得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