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漫谈艺术评价的标准》

《漫谈艺术评价的标准》

作者: 舞蝶儿 | 来源:发表于2021-06-29 21:58 被阅读0次
    胡跃荣老师
    程淑英:
            老师好!近几年学习您的《诗词入门》和《诗词写作》,在您的指教下写了些习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受益匪浅。但因功底不深,悟性不高,有些习作总觉得不尽如人意。
            现在创作诗词的人很多,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可大家说的所谓好诗标准都不一样。我觉得水平不怎么样的作品,人家倒认为很好。所以,我特别想问一问:究竟什么诗才是好诗?新时代的诗词有什么特点?很想听听老师的看法。请老师不吝赐教!

    《江畔闻钟·答程淑英女士》

    胡跃荣

    一、

    任何艺术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大系统,其内容可广袤辽阔、虚若音尘而无物不可以容纳其中;其表达方式多姿多彩、变化莫测而无法不可以为其用,由此产生的艺术作品之丰富、之特质自然会异彩缤纷、各有不同。艺术表达内容与其表达方式当然是相互匹配的,艺术创作的手法及过程与其结果自然又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联系,于是可知,试图具体地给出一个艺术评价的普遍性标准,其实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实际的。

    正因为艺术作品之丰富、之特质异彩缤纷、各有不同,其中的任何一件艺术作品自然就不可能会适合每一个人的品味,对任何一件艺术品的感知总会与其个人的生活态度、文化素养、思维习惯甚至道德品质与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更有甚者,可能还会由其个人的利益追求或者还会由其与作品制作者之间的关系所决定,正如任何一句话不可能让每一个人听来都觉得心旷神怡一般,对任何一句语言的感受与其个人当时的心态及其一贯性思维和个性密切相关,更有甚者,可能还会由其个人目的或者还会由其与说这句话的人之间的关系所决定。说话原本也是一门艺术,其理相通。于是可知,试图具体地给出一个艺术评价的普遍性标准,而能像高考评卷一样,给艺术作品套其标准评分,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艺术考生的专业分是最没谱的。

    于是,无论是否是艺术,也无论所谓艺术家是如何神志错乱地为所欲为,只要他们的这种为所欲为能被社会的权贵阶层所接受,就立刻会有人编出一套理论来,反复地为这种神志错乱的为所欲为加以辩解,并使它合法化和高格化(于是有了“屎尿诗”),这大概就是一时可流行的“艺术评价标准”了。

    于是,所谓艺术家们为了成名成家,变着法子自我标榜,或是借助于权与势,利用圈子和可以控制的媒介资源相互吹捧,使艺术失去了基本可行的任何审美标准,使话语权自然成了莫须有的“专业评价”,岂不荒唐?于是,今天的书法权威大多是写丑书的或写天书的、今天的画家和雕塑家大多是画丑画或画怪物的、今天的诗人大多是说呓语或发神经的!人类是不是病了?

    二、

    任何艺术自然都会有一个最基本的但却不是具体的评价标准,都不外乎:美可感人、意可通心——仅此而已。其美的概念早已由《道德经》定义:“世人皆知之美为美、斯不美也”。

    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多种元素的复合体,都会有着方方面面的内涵。要想将一件艺术品的多种元素及其方方面面都表现完美无缺,这是不可能的!事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规律维系着,任何事物有所长就会有所短,有妙处就可能有瑕疵,所谓艺术的眼光是善于发现和发掘其所长而不会纠结于其所短,人们总是用此方式发现美而激活美并因此而摈弃或屏蔽丑。所以,艺术评价的核心只能是发掘美并将美放大和推广,而对不足则应有所包容,因为不足常常是有追求美的善意,却只是心有余而力不及而已。何况人无完人,又怎么可能企望人人都能做完美的艺术?艺术评价所不能容忍的是对美的亵渎,更不能褒扬丑恶!毕竟艺术是为美而存在的,所以,人们只会要美的艺术而绝对不能容忍丑的侵蚀,这才是艺术评价的内核、责任和义务!

    残缺不是美!残缺本来就是对美的伤害,是不能修复的美的失落,原本就是憾事,本该惋惜才是。所以,制作残缺或者只是为了掩盖不足,但却都堂而皇之的造假,是对美的伤害和亵渎。“制造残缺”也可以流行与艺术界?无非是表现了脑残已经成了这个群体的流行病,在所谓“专业评价”中这种怪病尤其多。所以,今天的任何“专业评价”都是没有价值的,最多也只能用来做做参考,借此用比对的方式发现自我、检点自我、扩展自己的艺术视野。换句话说,除了一些急于出名的人故意要弄些响动之外,很多的“专业评价”只不过是掌握了话语权的权贵们试图强加于人的,终究会成为时间的笑料。

    所以,别太看重“权威人士”的“专业评价”,他们说的大都只是为了自我表现而已,却可能会有太多的误导,会让你变得一塌糊涂!与其听“专业评价”,还真不如像白居易那样,把你的作品给街上卖菜的妇老看一看,只问问他们的直观感觉就可以了,不需要瞎扯那些所谓的艺术话题。解释艺术原理和研究艺术表达方式,都只是艺术家自己的事,根本就不是观赏艺术品的人的事,其实也不需要艺术评论家,那只是一群游手好闲吃嗟来之食的无赖。将你的作品展现给人看,当人家不喜欢时,就要自问“我是否错了”?而不是“我是否对了”?对自己的错误要敢下狠手以改正,而不是为自己的不足找理由,因为你找的所有的理由都只能欺骗你自己!

    所以,同道之间研究和评价别人的艺术作品时,也应该谨慎一些,用建议的方式点到即止,作者听不听是他自己的事,只关乎他自己的艺术造诣而已,若连“世人皆知之美为美”的道理都不懂,玩艺术?那是浪费生命!

    好诗词都与华丽的辞藻无关,尤其没有人会有兴趣翻着字典读你的诗词,人家能出于礼貌而眇上几眼你的作品也该感恩戴德了!

    三、

    自己的诗写得怎样,其实也不是很深奥的问题,最基本的一个底线是“诗言实”,不实则不与读者通心,不通心自然无法感人。

    “实”者,存在也!存在便“实”,无须身处其境,虚构之境可存在时,甚至在俗成概念下可想象(如民族认同的神话)的,都是“实”。

    于是“实情”当是呼应于存在而生之情,否则无以生情寄意者,纯属妄言。如曹雪芹的诗词当然是一流好诗词,其内容显然不可能全都是他所经历的,大都为虚构,否则不可能塑造那么多脾气性格命运才华各不相同的男女人物而创作出与之相匹配且风格炯异的诗词。所以说,若“实”果真要亲临其境,则世间便没有了文学艺术,人的大脑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功能,又何须历史?

    “不实”则与诗词创作的基础一一造境格格不入,自然是很难创作好作品的,因为实情实景中也还是需要造境和表达方式选择的,纯粹的直言直语便无艺术可言。换句话说,诗词艺术的内核其实就是说实话的艺术!不妨看一看下面这首家喻户晓众口皆碑的诗:

    白日依山尽(时辰天气恰当时才是实景,无须咬文嚼字,直言其实),

    黄河入海流(自然存在,无须看黄河大海,更无须在鹳鹊楼上看,不说废话,直言其实),

    欲穷千里目(千里目为夸张,但俗成可行,也不必拘于此地此境,无非直言“想看远”的艺术表达)

    更上一层楼(直言所为。虽然这样也未必真看见了黄河入海,也未必真看得更远,可能还会“浮云遮望眼”,这都无碍诗意,不该说的就不说,别扯远了)。

    可见其形为实景,更多的则是别处移来的造境,不说废话,境到位了,意便自然而来。因为造境不离存在,并且还可将別处的所见所闻和他时的感悟移植而来(所谓“造”),方才会有更深远的哲理、内涵和情境,这还需要作者善于联想。

    四、

    诗人的作品自然需要读者认可。而自己是第一读者,所以先得让自己满意,然后再完善使之让读者喜欢。所谓诗词情境首先是作者的情境与思维表现,是作者要将自己的思维情感告诉读者而让读者也感同身受,而不是企图让读者钦慕作者的文采!失去了这个根本便无从谈情境!

    诗不同于一般的文字是因为其朗朗上口且直通意境。朗朗上口的关键在于韵律自然。直通意境的关键在于文辞纯净而亲和。要提高创作水平,没事就可以背一背成语,自然会口若悬河。成语都是带故事或情境动态的,背的多了熟练了,语言自然就不会夹杂不清。背成语可多玩花样,例如排首字、排尾字,或接龙,尤其可多玩玩对一个事物景象用不同成语表示(按意分类,善于使用替换词,写诗词时便能敲声酌韵)。还可反复朗诵《声律入门》,不仅能丰富词汇,还可习惯而成自然韵律,潜移默化中就知道了什么是对仗和怎样创作对联,于是自然学会了比对和使用通心通意通文理的替换词,事半功倍。

    很多人总以为读《声律启蒙》是小孩子的事而不好意思读,结果是写了一辈子歪诗还自鸣得意,殊不知凡《入门》者才是真学问,因为入门难才要人带,入门之后的造化还得看你今后怎么做。别把自己看得太高,少一些虚伪,多一些真实,这才是中国文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相反,海量背诵古籍诗词,原本应该对提高诗词创作水平会有好处,但也要能真正与古人通心才行哦!光会吹捧古人有什么用?吹捧本身就是毛病,摆明了他本来就是一个垃圾库而不是垃圾站,垃圾站总是要处理垃圾的,包括废物利用,而垃圾库里的垃圾却可能会被拿出来替代正品而再次破坏和污染环境。事实已经证明,现代那些对诗词研究颇深(至少是海量读诗词)的权威人士如王国维、龙榆生、王力以及《诗词大会》上的那些教授们,实在也写不出几首好诗词来,那水平相比于华罗庚、王选(有个人词集)这些院士们偶尔写的诗词都不及。尤其那些专门从事艺术批判与评价的从业者,其中没有一个人是能艺术的!这说明了,不作选择地泥沙俱下地背诵海量诗词,对个人的艺术修养未必会有好处,更是直接证明了专家们研究诗词艺术的方法过程和理论结果都存在大问题!大约是他们的“理论”忽悠得连他们自己都懵圈了!或许,专家们的“丰富理论”只是为了让他自己能做个“有学问的专家”而已,决不是为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理论脱离实际对艺术而言毫无价值,只会误导文化和残害艺术。

    所以说,读唐诗宋词要读经典的,要在前人留下的经典作品中与古人对话,让古人通过他们的经典作品,教会你怎么样才能真正懂艺术和做艺术。

    五、

    现代人的语言是在古人的语言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自然会比古人的语言更丰富多彩,但根本内核和表现形态及其运用规则规范和原理却是严格遵守一个共同的语言体系之基本准则的,根本没有相互冲突的可能性,尤其唐诗宋词的语言表现与现代白话文的基本语言形态,以及与汉语成语运用方式别无两样,尤其是唐诗宋词还是表达和表现现代文字的基本元素,少了这些基本元素的文章便没有了文字的精彩,自然不存在唐诗宋词艺术会过时的问题,只有现代人如何将唐诗宋词艺术继承和发扬光大的责任。

    谈论如何发扬光大唐诗宋词的课题太过庞大,其实亟待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还只是如何继承唐诗宋词艺术?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形形色色的“研究成果”的误导,现代人其实已经基本不识唐诗宋词了,至少是现代人写的唐诗宋词极其缺少唐风宋律和古韵古风之语言特色。例如,唐人明确表示律绝格式是有可变性的,而宋人也没说过宋词格式就不可变!虽然现代人也会通过作品的比对证明宋词格式中的些许变化,却从来都不问一问,他们用作比对的同一词牌作品中,格式为什么可以不同?其中的原理和规则又有谁知道?没有原理和规则的变化岂不是为所欲为?那还要格式干什么?

    其实,宋词中的句型句式和句法之可变性和自由度都非常大,不可变的平仄格式显然是罩不住的,所以,宋词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式,照平仄格式填字只是当代人的专利,与宋人毫无关系,却是现代人食古不化的普遍性特征。我的《精选宋词三百首》之所以要按句读格式编排,就是要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那些同词牌的名作,基本就没有格式完全相同的!所以,要从宋词作品中的语言形态和声律特征来研究宋词艺术,而不是从字数和韵脚布局中猜测宋词格式。这不仅仅是方法论的问题,更是“是与非”的前提根本!

    宋词本来就是语言艺术,弄不清宋词语言结构的这一最基本的问题,就没法在真正意义上继承宋词艺术!何况“倚声填词”的谬论是屏蔽宋词艺术的雾霾。一个倚声填词,便关闭了宋词艺术尤其是其中的语言艺术之大门。而当代风行用计算机检验格式更是莫名其妙!实际情况是,那些做算法大数据的人,没有一个懂得唐诗宋词,而所有自诩为懂得唐诗宋词的人,却没有一个能懂算法而能做大数据,甚至其中就没有一个人能懂得大数据原理!那么,用计算机检验格律的大数据能从哪里来?可能从千千万万唐诗宋词作品中来么?还别说算法了,就是这样的“大数据”也能有可信度?前提都没有的事,你怎么敢相信其结果?还有,计算机检验格式本身就打了“倚声填词”的脸!

    所以,还是这一句话:要在唐诗宋词的经典作品中与古人对话,让古人通过他们的经典作品,教会你怎么样做,才能将那些最美好的诗情画意和喜怒哀乐用最简约的文字表现和留存下来?至少也要让自己的作品更像一点唐诗宋词吧!别因为计算机检验格式不能通过而强迫改写自己很满意的作品,暂时不发表这些作品就是,若是出版个人诗集,可以找有底蕴的出版社,他们大多都只会看作品的质量水平而不会靠计算机检验格式用机器把关。

    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医生都成了机器医生,文学编辑都成了机器编辑,诗人都成了机器诗人,思维都是机器思维,如此发展下去,人类世界还需要人吗?人的世界即便没有灭亡,但还能有什么精彩?想一想都可怕!

    2021.06.29 舞蝶制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谈艺术评价的标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ak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