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哲学教授赵林在武汉大学开设的 “西方哲学史”通识课的笔录,写的相对通俗了。
内容比较多,我把自己以为的一个重点理一理,就是康德的认识论,这也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一个主要重点。
康德当时面临的认识论现状是存在两个队列:“经验论”(归纳)与“唯理论”(演绎)。经验论主张人的认识活动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对经验材料的不断归纳,最后上升为一般性原理或公理。而唯理论则正好相反,它从所谓不证自明的天赋观念出发,通过理性的演绎,建立起庞大的知识系统。
但它们有各自的弱点:“经验论”无法彻底,因为归纳无法穷尽:1000个天鹅是白色的,那么1001个呢?它的最终结果就是休谟的怀疑论或不可知论。唯理论的问题在于,它的前提本身是有待证明的。唯理论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一种独断论之上。
康德力图把唯理论和经验论调和起来,一方面认为先验自我提供了先天的知识形式,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在之物提供了经验的知识质料,先天的知识形式与经验的知识质料相结合,才能构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我们的科学知识就是这样获得的。这就是康德认识论的一个基本框架。
康德的“认识论”体系:
一、什么是知识?
真正的科学知识必须是这样一种判断,它必须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能提供新内容。这种判断在康德那里就被叫做“先天综合判断”。(比如:A是A没有任何意义,A是B才能带来认知。)
康德把逻辑判断分为三种“先天判断”(理性,具有普遍性,比如三角形有三个角)、“综合判断”(感性,经验推导,但不具普遍性,“天鹅是白色的”),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第三种“先天综合判断”。
在“先天综合判断”这种新的判断形式中,“先天”保证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综合”则保证了不断扩展的新内容。这种判断就是康德眼中真正的“知识”。
二、知识(“先天综合判断”)被认知的可能性
这种认知是否具有存在性与可能性。“存在性”是确定的,比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或者说几乎所有的数学规律和自然科学规律都是先天综合判断。
“可能性”问题说到底就是先天的知识形式与经验的知识质料如何构成知识的过程。
康德把这个知识的构造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感性,第二步是知性,第三步是理性。
1、感性
康德认为:感性是人凭借感官接受表象、获得感性知识的认识能力。
康德那里,先天的直观形式(空间、时间)加上经验的感性质料就构成了作为直观对象的“现象”。但这“现象”是被主观“染了色”的自在之物。它总体上是一个被动过程。
2、知性
康德认为:知性是人运用概念和范畴进行判断、推理的认识思维能力。
知性活动是主动的,在知性阶段,先验自我积极地运用先天思维形式来对在感性中获得的现象进行综合统一,进行知性加工。
在感性中我们所具有的先天知识形式就是空间和时间这两种直观形式,而在知性中我们同样也具有一些先天的知识形式,那就是先天思维形式,它表现为12个范畴,即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这是三个量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这是三个质的范畴);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主动与受动(这是三个关系范畴);可能性一不可能性、存在一非存在、必然性一偶然性(这是三个模态范畴)。
知性阶段的认识活动就是自我运用这些范畴对已经处于空时之中的现象进行综合统一。
3、理性
如果说知性仅指科学理智,理性则兼理智(纯粹理性)与意志(实践理性),乃是人类生活的"整个空间"。
相对于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和知性的先天思维形式,理性所具有的是三个“先验的理念”,即“灵魂”、“宇宙”和“上帝”。这三个理念的作用就在于把知性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更高的综合统一,简单地说 ,就是把所有关于精神现象的知识都归于“灵魂”这个理念中,把所有关于物理现象的知识都归于“宇宙”这个理念中,然后再把这二者归于“上帝”这个最高的理念中。这样就可以建立起最完备、最系统的知识体系了。
简单地说,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那就是主观(先验自我)提供知识形式,客观(自在之物)提供知识质料,二者相结合就构成了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新内容的经验知识或科学知识。
三、康德“认识论”的不足——“不可知论”
康德一方面认为我们必须假定自在之物的存在,如果没有自在之物提供感性质料,我们的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它永远都处于认识的彼岸。这样一来,康德就为知识设定了一个绝对的界限,真正的客观世界决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我们认识的对象只是被我们主观染了色、加了工的现象。所以,我们说康德认识论的最后结论就是关于自在之物的不可知论,他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而不能达到自在之物。
(后来黑格尔强调说 ,认识的实质恰恰就在于透过现象去捕捉本质,现象只是联结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联结思维与存在的桥梁。)
由此可见,虽然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由康德首先提出来的,但是他却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