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最怕什么?
最怕为了读书而读书。
2019年,我定了个读书计划,要一年读50本书。
我做到了,但读书对我来说却少了乐趣。
还记得小学时,家里停电,一根蜡烛一本格林童话,津津有味。
高中时,从图书馆借了一本《50本必读经典著作》。
书的内容是对50本名著的简要概述。
我根据概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从图书馆里借所有能借到的书本。
躲在被窝里,靠着手电筒,躲过巡查的阿姨,不顾第二天睁不开眼睛的恶果,读完了一本又一本。
那时候,读书就像是玩游戏一样。
爱不释手,废寝忘食。
多年前读过的个别细节到现在仍有印象。
可再回顾2019年读过的书籍,犹如打水漂,没一会儿便石过无痕。
是书籍内容太差了吗?
不是!
读书时间太少,书籍太多。
所以我基本都是挑一些经过时间验证或得到大众好评的书籍来阅读。
但当我读完书本最后一页,合上书本再回顾,这本书与新书差不多,直到打开笔记翻阅时,才有些印象。
虽然今年看完了50本书籍,但收获极少,我在阅读中逐渐偏移了关注点。
我不再关注书中的思想、文字、内容,反而越来越关注于还剩多少,多久能读完。
思考的时间少了,读书的焦虑多了。
我把读完的书籍数量当成了争夺金牌的唯一标准。
直到我翻开2019年年度成绩单时,我才惊觉,自己读书完全是为了完成指标。
那么,2020年,我还会制定读书计划吗?
答案是肯定的。
但我会把我的读书计划变得更加详尽。
不单单把数量作为唯一指标,还要添加其他的指标。
我曾经看过几本教读者如何读书的书籍,现在根据自己的经验分享几点,也为自己做一个总结。
1、列阅读清单、给书籍分类。
列出本年度你想要读的书籍,最好是进行分类。可以是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书籍,看看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思想、写作方式是否有变化;也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书籍,看看同一个主题的不同的作者是持什么观点;还可以是某一个技能的不同书籍。
不要盲目阅读,零散阅读,不利于深度理解。
2、先了解作者与书籍的大致内容再去阅读。
我读一本书前喜欢先去百度,百度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百度书籍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看别人对该书籍的评论、感想、读后感等。
之后我会把书本的序、前言、目录(有文字的,不是一、二、三那种)、结语等看一遍,再随便挑几页读一下,确定这本书感兴趣才会去读。(因为我是那种一旦开始读,就一定要整本全读完的性格,读一半会让我非常难受,唯一读几页就弃的就是圣经,实在被前面几篇的人名搞懵了。)
3、标记与解析。
标记不懂的、觉得精彩的、所有你觉得想标记的。同时,遇到作者写得好的地方,可以多花点时间,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这个我就不多复述了,有很多教做笔记的书籍。
4、论述与提问。
这个很重要!
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看完的书籍都能绘声绘色口述出剧情(这个主要针对剧情性强的书籍。)。
因此读完一本书,最好能列个大纲回顾一下,同时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这点我也做得很差。)。
最后就是从宏观部分来解读书籍了。
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哪些解决了、哪些未解决,作者这部书籍结合当时的年代有哪些意义等等。
以上就是个人的一个心得,不是读书的行家,在实践过程中,自己也有一些地方做得不足,因此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