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光明日报公号上推来一条消息,扫了一眼,心像被刀戳了一下,忽然便陷入悲痛,这是是一条令人悲伤的消息。
我国航天测控领域开山鼻祖李济生院士因病逝世。
李济生院士在卫星高精度定轨和测控工程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方面,他发现了低轨道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并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提高了定轨精度;建立了我国卫星测控精密定轨系统,满足了我国各型号卫星对定轨精度的要求;在卫星测控工程方面,对卫星测控软件系统提出了“模块化自动调度”设计思想,并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测控调度软件和测控计划生成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第一次见到李济生院士是在2001年,那时我还在读大一,作为一个航天测控行业的新生,见到专业的开山鼻祖,心里充满景仰之情。那时他给我们做关于航天测控网建设的讲座,讲到我国早期卫星发射定轨精度不高,卫星上天以后在天上并不是沿轨道走直线,而是沿轨道画S型曲线,在轨波动十分大,地面跟踪测控站的天线需要技术人员持续手工跟踪调整,才能保证时刻跟上卫星轨迹波动,不会把星跟丢了。但定轨精度低会严重降低卫星的可用性和性能的发挥。李济生院士带领的团队硬是在当时技术基础和软硬件环境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把我国的航天测控定轨精度做到国际水平,为我国精确航天测控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李院士已经离开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师的岗位,进入当时的总部科技委做专职委员。
我毕业以后,没有从事航天测控工作,却反和李委员接触更多了,时常在机关的办公室见到这位温和的老人,个子不高,走路很安静,拎着一个黑公文包,向他打招呼,他会温和向你微笑。
虽然我们在业务上没有直接往来,但每次见到老人,在内心深处,我始终还是以测控行业晚辈的心态,保持着对这位和蔼长者的万分尊敬。
李委员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但工作任务始终很繁忙,时不时在各种场合遇见他,不是在开会,就是在作报告,始终以那副平和安静睿智的姿态,不知疲倦地对后来者谆谆教诲。
去年以来,我因各种原因,不怎么去大院,再见老先生的次数也大大减少,只隐约记得去年夏天还在院子里见到老先生拎着包来开会,却不想匆匆一撇竟是最后一次相遇。
国之栋梁陨落,实在是国家损失,是我们事业的损失。
先生已经远去,但请先生放心,在我们测控大家庭里,队伍已经越来越壮大,青中年一代代人才已经成长起来,测控事业后继有人。
去年底,悲送程开甲院士离开,却不料今年又要送走李院士,无限悲痛,唯以一篇小文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