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隐士自古以来就存在,隐士之所以为“士”,是指有一定的文化的人,如果没有文化、或文化过低,那就是一般老百姓,即使过着和隐士一样的生活,也不能称其为隐士。有文化就会有思想,会留下文字,隐士们流传于世的文字多了,慢慢地就形成一种隐士文化。隐士文化里有隐士们对于天地自然、社会人文的理解,有他们的生活方式、理念。
隐士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曾经被中国隐士的故事吸引,来中国寻找隐士,并专门为隐士们写了一本书《空谷幽兰》。书里面有他对中国的隐士文化的看法和评价。
据说《空谷幽兰》这本书出版后,很多人被书中所写的隐士生活吸引,跑去终南山做隐士。然而大部分人过不了十天半个月,就因为受不了枯燥重复的生活和粗茶淡饭离开了,又回到了俗世生活中。
隐士中的大多数是因为适应不了外部环境,从而选择了自我疏离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但他们的性格并不偏激,而是平和的,与世无争的。如果只是因为一时的意气,因为愤世嫉俗而选择当隐士,多半隐不了多久。
隐士们为什么大多选择去终南山隐居呢?以至于一说隐士,大家十有八九就会想到终南山。我把网上的文章都看了一遍,大致总结出这么几点:
第一, 终南山不仅是道教的起源地,而且是佛教的第二故乡。我国佛教共有8个宗,其中有5宗的中心寺院或者祖庭位于终南山中。所以,自古以来,很多隐士会选择把终南山当做修行之地。这里也自然形成了一种隐居修行的氛围。
第二, 当然是终南山风景优美。隐居嘛,当然要找一个景色好、能令人身心愉悦的地方,有利于修身养性。
第三, 终南山的气候不是太冷也不是太热,比较宜居,为隐士们提供了理想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气候当然也利于瓜果蔬菜、以及药材的生长,便于隐士们自给自足。
第四, 终南山离市区很近,偶尔下山补充些生活必需品,或者去医院,还是很方便的。
如果有第五点的话,那大概就是品牌效应了,就像上大学就要上清华、北大,做隐士就要去终南山。
其实,我觉得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某种隐士,虽然他们还在正常社会中工作、生活,但他们的心已经隐居起来了,只不过没有隐居在终南山而已。他们与社会与人的交往仅仅限于浅层的交流,是满足工作、生活必需的交流而已。他们可能也会参与朋友聚会,与工作团队协作顺畅。但是他们内心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真正的喜怒哀乐,从不展示给外人。外人所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外壳,他们真正的自我,隐居在外壳里面,谁也看不见。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不管何种隐居方式,如果真的能找到心的宁静,那么,无论在哪里,都是在终南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