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白,想必全中国不知道的人真没几个。毕竟连我女儿这种学龄前儿童都会背几首李白的诗,还晓得李白去过黄鹤楼,又能有多少人敢说对李白一无所知呢。然而,这么一个大诗人,他的出生地却扑朔迷离,有人说在四川,有人说在西域碎叶城。而他的死亡貌似也充满了神话意味,或云喝醉酒后,于水中捞月落水而死;或云骑鲸归去;当然比较靠谱的是在当涂县生病去世。总之,他来时如飘风,去时若流云。真仿谪仙人误堕入人间,便痛痛快快地做了一场春秋大梦,待梦醒时,又飘然而去,只给世人留下无尽的传说和遐想。
其实,以我的立场是不能写李白的,毕竟我是李白的迷弟,我写李白,难免立场偏颇,给自己的偶像歌功颂德。但又总有一种对李白评说一番的冲动,所以还是决定动笔。当然屁股肯定坐的没那么正,一如我写李世民时,多多少少是有点歪的。
虽然有点老生常谈,但还是要简单写下李白的生平。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李白在二十四岁前,一直生活在他的故乡四川,他在故乡成长,在故乡学习,也是在故乡开始了他的创作之路。用李白自己的话说,就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那个“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这一段时光。或许是当时的风气使然,或许是李白成长环境的缘故,他少时便好交游,喜任侠。而这两大性格特点也影响了李白的一生。
待到李白二十四岁时,他终于离开故乡,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远游。在这一次漫长的游历中,他先后徜徉于现在的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并迎娶了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定居在安陆,虽说是迎娶,但其实是上门女婿,包括李白后来的老婆宗氏同样如此,这应该是李白为了谋求仕途上进取的选择吧。李白这些年的远游,虽然结识了如孟浩然、李邕这样的名人,却并没有得到他所期盼的引荐,对李白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后来,李白为了求取功名,终于跑到了大唐的首都——长安,并在钟南山上玉真公主的别馆中住了下来,以期自己的才华被玉真公主所赏识,并得到推荐。然而,在漫长的等待中,李白始终没有等到他所期盼的推荐(毕竟想走这条路的太多,李白当时的名望也并没有多高,估摸着玉真公主都没有注意李白这么个人),在资财耗尽,穷困潦倒之际,他只能离开长安,辗转返回了安陆。并准备在安陆隐居,做个耕读的隐士。
然而,李白那颗躁动的心却并没有随着隐居生活冷却,他还是不时地向玄宗献赋,以期得到赏识,后来,更是又一次来到长安。而这一次,他也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赏识,更是被贺知章呼之为“谪仙人”。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举荐下,李白得以入宫面见唐玄宗。这次面圣的结果是,李白得到了一个翰林供奉的职位。这也是李翰林称呼的由来。
然而,说实话,李白这个职位其实只是个靠写诗文供皇帝娱乐的职务,说弄臣不好听,但也并没有多要紧,毕竟玄宗欣赏的是李白的诗文,而非他治国的能力。不过李白到底有没有经略之才我不好说,毕竟历史上并没有见到这样的记载。这种职务,对自比谢安的李白来说,可以说是聊胜于无。一天挺好,两天也行,待到第三天第四天就不见得多美妙了。毕竟他李白想做的是匡扶天下,而非整天捧杨玉环写什么“云想衣裳花想容”。所以李白的酒喝得更多了,乃至长醉不醒,于是,三年后,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其实,这应该是对李白最好的结果。毕竟以他天真烂漫又狂放不羁的性格,留下来未必是好事。说不定哪天酒后失言,得罪了什么大人物,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这赐金放还,或许也是唐玄宗对他的保护。
然而李白自己却不这么看,他始终觉得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只是没有机会施展,可想而知,这一次放还对李白的打击还是很大的。所以他高声怒吼着“行路难,行路难”,满怀愤懑地离开了长安,心底却还是希冀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尔后李白东游洛阳,在这里,他结识了人生中最伟大的迷弟——杜甫,后来二人同游梁园,又遇到了那个和李白相爱相杀的CP高适。三个人在梁园待了好些日子,过着“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生活,写下了很多诗篇,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李高二人似乎对这段时光都极为忌讳,不约而同地将所有印记抹除得一干二净,要不是因为杜甫还有记载,恐怕千年后也不会有人知道原来李白和高适曾经是好朋友,也就不会有《长安三万里》。后来,杜甫在山东与李白再一次相遇,从那时起,就再也没有遇到过。而高适和李白,因为永王之事,二人分道扬镳。让人惋惜。
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了,李白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宗氏一路南逃,辗转来到庐山隐居。本来在在庐山山住得好好的,可李白那颗建功立业的心竟还没有熄灭,他接受了永王的邀请,辞别妻子,去了永王幕府。当时,永王李璘向天下多少名人发出邀请,要拉他们作为幕僚,旁人避之不及,可李白呢,兴冲冲的跑过去。唉,政治敏感性太差,他以为永王代表朝廷,可却没想到皇帝换了,现在皇帝的态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这样,永王因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而李白也成了阶下囚。李白和高适交恶便是源于此事,因当时高适便是征讨永王的主将,李白被抓后,向高适求救,但高适不为所动,二人也因此再也没有往来(至于《长安三万里》中高适曲线营救李白的描述,可惜正史上并没有记载,貌似只有野史上说过高适找郭子仪,要他营救李白的记录。)要不是宋若思、崔涣营救,李白小命就不保了。
可即便这样,李白还是没有死心,他还是希望能够得到朝廷任用,建功立业,据说六十一岁时还要投奔到李光弼帐下上阵杀敌。说到这里,我倒是挺佩服李白,要是我到了快六十岁,估计也就养养花种种草了。而后,李白也终于因参加永王幕府一事被判流放至夜郎,在流放途中,会逢天下大赦,李白也在其列,所以才有了那首“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遭逢大赦后的两年多里,李白依然过着漂泊不定的日子,他往返于宣城、金陵。后来,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也是在当涂,李白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日子。
说是简述,结果硬生生的写成了李白小传。虽然还不能算是详细。
其实,李白其人,在我看来,他也还是个普通人。他也要娶妻生子,也要为了工作四处奔走,各种投简历,也会因为事业不顺而气馁,但又顽强的一点点站起来。他的诗歌飘逸动人,他的人生却并没有如他的诗歌一般,活的像个仙人。但李白却又是极度自信,又坚韧不拔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他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直到去世前还抱着这样的想法,虽然天真烂漫,但却无法否认这是我们很多人所不具备的。
虽然,李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但做一个他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也未尝不可。
李白的诗就不评述了,毕竟我的水平这能说一个“好”字,至于为什么好,只能大概说说,实在没意思得很。
不知不觉,洋洋洒洒写下了两千七八百字,大概还是对李白太热爱了吧。一动笔就停不下来。就先写到这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