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不认识几个字,可自小告诉我们做人要和气,待人接物要知礼。她常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母亲没学过和乃万象之本,亦不知中华乃礼仪之邦。可她的“和”融在鸡毛蒜皮的琐碎生活里,“礼”奉行在她做人的本分中。
1.母亲心里的那杆秤
过年时节,总是家里出礼最频繁的时候。红事的、白事的,还有房子新落成的。有的是多年前的来往了,父亲带着老花镜从老式的抽屉肚里,掏出泛黄落灰的账本。
亲戚家给我们出了多少礼,母亲都会要求父亲一一记在账本上。连许多年前,我和弟弟出生,亲戚们送了几个鸡蛋,多少小米子都还记在那里。
这家亲戚是弟弟结婚时来过,上面写着礼金200元。母亲小心的按着账本,常年的劳作,一根根的青筋凸起在手背上。她问父亲,这名字是大姑的孙儿么?“赵晓轲”父亲念道。
母亲不认得,却也连连点头道:“就是了,大姑的婆家是姓赵。记得当年出嫁时,大姑还给我做了新鞋呢……”母亲的脸上浮出笑意。
我问母亲,记的这样子详细,是要如数还礼金给人家么?母亲和上本子交给父亲收好,轻轻的道:“有来有往才是亲戚。人家出你100的礼,在还礼就得加100,要不然还不成了债了?”
想起小时候,秋忙结束,母亲会新磨两袋米,分成好多个小筐。秋天帮我们整过田的,下雨后帮着开沟放过水的,连着春日里曾帮着整过秧的都送上一小筐。
后来磨米的也问:“现在这米又不值钱,送这做什么?”母亲说:“送的是个心意,人帮过咱,不能忘了。”
摸着母亲粗糙黑瘦的手,心里一种说不出的敬意。这个未曾读过书的农村妇女,竟有这样一种厚道的人际交往之理。
2.母亲的“孝”
图片来自网络冬日里,水位下降,打的浅的井就经常会缺水。奶奶住的老宅,院里就是这样一口浅井。少水时节要去村口的邻家提水吃。
父亲因为上班离家几百里,母亲就承担了提水的任务。快60岁的人了,每天清晨都会去给奶奶搬水。今年多雪,结了冰的路溜滑。母亲不敢手提,就用大桶装好,放在三轮车上,走两步歇两步的挪到家。
弟弟不忍心,总是周末回来给奶奶搬好多水。可母亲却坚持要用新鲜的水给奶奶烧茶、煮饭。后来大家就商量着让小叔叔一起照顾下奶奶。
母亲却不同意。“谁家没个事啊,你叔也还上着班。他跑也是跑,我做也是做,就一趟路的事,一大家子别计较什么你你我我的。老辈们做的端了,小辈的看在眼里,这才能有个传承。”
母亲转过来,也跟我说:“孩子你也得这样,凡事相互让让。嫁在人家里,要识礼,知大体,这样才能过好日子。你过好了,妈也跟着高兴。”
3.母亲的“和”
图片来自网络今年是狗年,母亲的本命年。我买了红内衣,红袜子给母亲。晚上,她等我老公睡下了,喊我进她房间。坐在床沿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像儿时一样靠在母亲的肩头。
“给妈买什么都行,要记得给婆婆带些礼。媳妇不是婆生的,两好才能合一好。”母亲轻攥着我的手,细细的跟我叮咛。
想起母亲也有媳妇,我就问她“你也做婆,那你也要求一样的礼?”
母亲顿了顿说“做妈的不自私,做婆的不计较,这才能家里祥和。老百姓啊和和睦睦的一家子,比什么都强。”
我想,只有过的幸福了于母亲是才是最大的安慰。她说,能享上女儿的福固然好,但更要紧的是女儿能够幸福。一家人和和气气的她便放心。
过年回家,电话里母亲总要说:“别买东西,家里什么都不缺。你爸啊也不用买什么,这几年酒也喝的少了……”原来母亲是怕我给她买了东西影响了我的生活,怕我过的不好。
母亲就是这样凡事讲求和气。做个和气的人、知礼的人,才能心安的过日子。就像母亲说的,做人做的就是个心安,心安了好事就都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