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六桥的名字都是苏轼亲自命名和题写的,桥有所见,各有风骚。望山桥是苏堤从北向南数的第四座桥,西南不远是花港观鱼公园,东南是雷峰塔,向东望可见三潭印月岛……每一个角度都很好了,但我认为苏轼对它寄予的厚望更多。
最熟悉西湖的人是苏轼,最熟悉西湖周边景物的人是苏轼,该从哪个角度去看山看湖才能发现山和湖的美之人还是苏轼。毕竟苏轼知道西湖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山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
在“西湖十景”中,最让人难以说出景观何处最佳的要算“又峰插云”了。南高峰和北高峰本是天目山的余脉,遇西湖而分驰为南山、北山,形成环抱状的名胜景区,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若仙境一般。南宋诗诗人王洧在《两峰插云》诗中写道:“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他是主张从凤凰上来看,当时看的既是南北高峰,更是耸立于两峰上的南高峰塔和北高峰塔。
有人主张在湖中泛舟去观察:“欲雨未雨之时,四山云幂,而南、北两峰以高故犹露其巅。此本为湖中遥望之景。”清代以后,南北高峰塔年久被毁。康熙帝品题名胜时,改“两峰插云”为“双峰插云”,并在现在灵隐路洪春桥畔竖碑建亭,改湖中之景为陆上之景。但那里决不是观“双峰”的最佳角度,因为“洪春桥畔尽管建有景碑亭,但游人到此只见林木葱蔚,‘双峰’连影子也无觅处,倒不如泛舟湖上,尚能指云中峰峦,心驰神往于登临,其巅俯瞰尘寰的宏阔高远。”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苏轼老市长已告诉大家,观“双峰”的最佳位置,那就是这苏堤上的“望山桥”,苏市长要望的山就是近处的丁家山和远处的南北高峰。苏市长虽没有留下诗文,但明代的李流芳最懂他。李流芳在《西湖臣游图题跋·两峰罢雾图》中写道:“三桥龙王堂,望湖西诸山,颇尽其胜。烟林雾障,蚋带层叠,淡描浓抹,顷刻百态,非董、巨妙笔,不足以发其气韵”。
如果您真的要看“西湖十景”之“双峰插云”,我的建议也是在这里,而不是洪春桥畔“双峰插云”碑亭处。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