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大学生中刮起一道“美容热”,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注意打扮自己、保养自己。“割双眼皮”“隆鼻”“打瘦脸针”等现象在大学生中也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注重起一个“精致”的外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的年龄段,是再自然不过了。但最近,在中国海洋大学,却有一位女生因为“爱美”而引出祸端,不知觉中国陷入天价“美容贷”的套路。
天上岂会掉馅饼? 海大女生遭遇“美容贷”陷阱
11月2日,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王同学来到位于市北区台东步行街的蕾特恩美容院,她本想做个简单的关于面部美容的咨询,却在不知不觉中遭受了美容院员工洗脑式地推销。一时闹热的王同学在美容院员工的怂恿下签署了一份“霸王”合同,这份护肤合同总金额约20000元,共分24期缴纳。
都是爱美惹的祸,海大女生深陷“美容贷”王同学表示,在签署完合同之后美容院员工还继续向她推销美容产品,并让她再办理一个美容分期套餐,此时的王同学已意识到事情不对,但随即另外一名美容院员工却直接将王同学手机拿过去操作,直接为王同学办理了美容院的业务。此时,王同学已经背负了两万余元贷款。
王同学当天离开美容院后,便开始向朋友及律师寻求帮助。记者第二日与有退款意向的王同学一起来到该美容院,但美容院负责人表示,即使合同中的治疗还未开始、产品还未使用,协议也已经生效,合同和贷款都是无法取消的。在记者的一番追问下,美容院负责人又表示,医院无法取消放款,要想取消放款必须自己联系放款平台,但记者却始终无法打通放款平台的人工服务电话。在与律师联系后,记者陪同王同学报警,警察到达后,美容院负责人随即联系了贷款平台并结束了本次放贷。根据王同学的律师李律师表示,美容院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而美容院对王同学的“贷款不可取消”说辞也纯属恐吓。根据银监会规定,贷款放款后贷款人必须有冷静期,在此期间可以任意取消贷款。同时,美容院让王同学强制消费的行为也侵犯了王同学的个人利益。在遭遇“美容贷”陷阱后,还好王同学反应及时,通过向朋友和律师寻求帮助,减少了个人的损失。
事后,记者还拨通了青岛市工商管理局的服务电话,了解到,该美容机构并不具有医疗资格证书,所以合同中谈及的一些美容项目并不合规,但对于美容院产品的高昂价格,工商管理局表示,这个价格是很难管控的,根据法律规定,美容机构的价格只要在一定标准之下都是合法的,而这个标准是非常之高的。
据了解,市北区台东步行街的蕾特恩美容院合作的是易美健贷款平台,但该平台早已屡次被投诉恶意收取利息,很多客户表示还款时总是不成功,过了还款时间平台就开始收取高额利息。
“校园贷”后又见“美容贷” 没有骗不了的学生,只有不努力的骗子
无独有偶,近段时间来关于“美容贷”的新闻层出不穷。新华社8月20日消息,来自南京大学的朱同学就因为“美容贷”而被套路了近3.5万元。
在此之前,关于互联网贷款的骗局一直是警方严厉打击的对象。对校园贷中出现的超高利率、裸贷以及暴力催收等一系列问题,银监会、教育部等相关机构先后提出监管要求,各地银监局、互联网金融协会等机构随后跟进。尤其从去年4月以来,校园贷进入集中监管阶段,根据网贷之家统计,累计有47家平台退出了校园贷市场。但是没想到,近段时间一些美容机构又瞄上了涉世未深的学生们作为“猎物”,通过他们“爱美”的个性,故伎重演。
都是爱美惹的祸,海大女生深陷“美容贷”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新闻系的刘同学表示,当下的骗术越来越高明,骗子越来越努力,一不小心就跌入了他们精心补下的陷阱。
这种“美容贷”常见的套路是这样的:中介和美容机构勾结在一起,打着“免费美容还送钱”的招牌,利用大学生的爱美心理,引其强制签下“霸王”合同,背上巨额贷款。中国海洋大学法学系董老师提醒大家:大学生在消费时应考虑个人和家庭的承受能力,避免过度消费,给家人和自己带来麻烦。不要被“免费”“优惠”“便宜”等字样冲昏头脑,每一次的签字与个人证件的出示、复印、扫描都需要三思而后行,对于合同款项要仔细研读,对于对方的承诺更需要白纸黑字保留证据。
法律武器绝不手软 净化贷款“脏套路”任重道远
如今90后、00后年轻人的消费观早已与父辈不同。此前,天津大学曾发布过一份《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9.03%的大学生申请过贷款,其中超过六成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贷款,可见互联网借贷平台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信用贷款的主要渠道。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的消费模式,特别获得新生代90后大学生的认可。
一些犯罪分子正式利用当下大学生这种超前消费的理念,打心里战,布下贷款骗局。
但好在当下大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自我防范意识,根据在中国海洋大学内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70%的同学都知道在深陷“贷款套路”后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都是爱美惹的祸,海大女生深陷“美容贷”在打击贷款骗局的问题上,社会各界一直在不断努力。教育部等部门去年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公安机关也始终保持对校园贷的高压严打,对这种“贷款套路”持零容忍态度。
“从根本上解决贷款骗局,构建一个健康的高校金融环境,还需要多方施策,久久为功。” 来自中国海洋新闻系的朱同学表示,“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金融管理政策,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严把贷款公司的准入门槛,严厉打击校园贷的不法行为。”
除此之外,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也是非常重要的,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是遏制贷款骗局为非作歹的重要举措。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的杨同学说“大学生们应该把如何消费当作一堂财商课,学会理财、理性消费,多掌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多了解贷款等方面的金融骗局,才能避免落入陷阱,真正的做到无懈可击。”
(部分资料来自:人民日报、彭拜新闻)
作者: 李泽宽 刘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