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在今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在今朝

作者: 袁卫星 | 来源:发表于2018-05-11 22:47 被阅读1226次

    【卫东兄从微信上发来昌楼兄的这篇文章,并附打油一首。这让我油油然想起二十年前在“五四杯”上结交志文、昌楼、卫东、王军等人的情景。彼时“五四杯”乃江苏省青年教师论文竞赛最高赛事,两年一届,评审严格,一二等奖需复印数十篇盲评,奖次在颁奖会上当场揭晓,好似奥斯卡。年轻好胜的我连届参赛,十年间,屡次在颁奖会上作为获奖代表发言,得以在领奖台上比肩上述兄弟,并携手转战金帆杯、园丁杯等等,从此走上科研强教之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在今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在今朝

              五四杯:让我的人生不一样                                

              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储昌楼    

    2000年5月,江苏省武进前黄中学的报告厅中,我最后一个从原教委副主任周德藩的手里,颤抖着双手接过了证书。至今想来,还是腾云驾雾做梦一般:我竟然获得了江苏省第六届“五四杯”青年教师论文竞赛的一等奖,而且是第一名。    

    因为五四杯,我从学校走向教育局,有了更广阔的事业舞台,人生更多精彩。十八年前的“五四杯”,如日中天,那是江苏省最具权威性、号召力与影响力的论文大赛,全省的中学才俊都以获奖为荣。“五四杯”如雷贯耳,但我自以为才疏学浅,不敢投稿参加。直到1998年,我任职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教科室,必须带头参加论文大赛,就在自己的十几篇论文草稿中,精心选择了一篇,用一年多的时间反复修改润色。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观》精改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最终定稿为《高中语文教育的生命意义》,真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凝聚着很多的心血。当时任教高三,晚上值班时坐在讲台前,一笔一划地工笔誊抄了六千多字,每一个字仿佛都应和着学子们的呼吸,文章自然充满了生命的气蕴与张力。世事难料,我寄出参赛论文后不久就调到江苏省昆山中学工作,一切从零开始,人生充满了变数。接到海安辗转来的参加五四杯颁奖活动的通知,忐忑不安的去请假,校长朱爱华非常开心,说昆中年年参赛,但至今还没人前去领奖,如果获得一等奖,就专门集会进行表彰。领奖归来,在我的坚持下,学校没有召开表彰大会,但很快就安排我进入了学校教科室工作,有了更多让大家认识与了解自己的机会。五四杯给了我勇气与运气,我信心倍增写兴大发,不断撰文参加省级以上的各项论文大赛,结果连续获得七项一等奖,在昆山名噪一时。不久我就被调入昆山市教育局教科室从事教育科研工作,饮水思源,没有五四杯,就没有我这教育生涯的一大步。

    因为五四杯,我结识了众多“良师益友”,有了一路前行的事业伙伴,人生更多志趣。当时主持颁奖活动的省教委基教处处长杨九俊,是高我一届的扬师院学长,从此对我这个小学弟有了印象,在省里的各项活动中相遇时,都要关心鼓励一下。人生有缘,当我在千灯中心小学校办学时,九俊先生是受苏州教育局诚邀指导我校学校文化建设的首席专家。两年多的时间内,九俊先生不辞辛苦,三番五次亲临千小实地指导,从学养到人格,都深深滋养着美雅千小的好学校文化。当2016年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推进会在千小举行时,我情真意切地对省厅领导说,我校文化建设的军功章九俊先生有一半。俗话说“打仗亲兄弟”,在《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居中,两边依次是卢志文、冯卫东、袁卫星、王军与我,相聚在一起的,正是我五四杯中结识的好兄弟。当初在前黄中学,颁奖活动结束后,《初中生世界》又组织了一个十来人的小型座谈会,大家意气风发,高谈阔论,很快就惺惺相惜。志趣相投的会后你来我往,更是结成了文友死党。卢志文三次参加五四杯,都拿了一等奖,典型的实力派,我当时正做一个学校制度研究的课题,就与做校长的志文交流切磋,相见恨晚。王军、卫星与卫东都是才子气质热情洋溢,又都是语文学科,大家自然就容易聊到一起,后来又多次在不同的论文活动中相逢一等奖,更是呼朋引友打成一片。论体气高妙理定辞畅,我不如志文;论吐纳珠玉妙笔生花,我不如卫星;论辞约意丰言近旨远,我不如卫东;论思接千载行文万里,我不如王军:我不断在向这些兄弟们学习,并且聚合成一个团队,一起投身共同的事业。如今,志文是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卫星是新教育研究院生命课程所副所长,卫东是新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军则是朱永新老师专著书评的不二人选,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新教育人。

    因为五四杯,我结缘了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有了一辈子依恋的“精神家园”,人生更多动力。五四杯获奖后,我就成为《初中生世界》的约稿作者,王写之、朱亮等编辑老师,都手把手地指导我写了好几篇“命题作文”,而我的文章编辑就是现任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社长仇玉坤。仇社与我年龄相仿,两人共同语言特别多,经他举荐,我又结识了时任成才导报一版编辑的陈瑞昌,成为教育时评的专题写手,并由此结识了更多成才导报的编辑,从一版写到四版,促使自己对不同的教育领域进行深度思考,提升了自己对教育的全面认识。还记得以《叫声老师多亲切》一文获得成才导报2001年度最佳时评作者奖,参加完作者座谈会,我用200元奖金全部买了鲜花,每个编辑老师的案头都放上一束,整个编辑部欢声笑语一片,真是一家人其乐融融。我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组织新教育实验第一届研讨会时,设计了一个媒体面对面版块,江苏教育报刊社副总编丁昌桂亲率成才导报、小学数学报、初中生世界、江苏教育两报两刊联袂参加,摆设专场宣传推广,成为会议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十八年来,我把江苏教育报刊社当作了自己的家,常回家坐坐,与报刊社的众多编辑老师一直保持着热线联系。这些老师们在宣传报道教育一线的同时,也在深入一线观察分析,他们不但是宣传员,更是教育的行家里手,他们的专业思维专业建议,对我的教育实验与办学实践都启发帮助很大。特别是我到千小与娄江实验学校推行文化与课程的教改实验,更是得到大家的关爱支持,孙其华社长每次碰到我都会说:昌楼校长,我们都在关注着你。这份关注,是家人的温暖,更是家人的期待;是前行的号角,更是前进的动力。

    五四杯获奖,是年青的我的一项壮举;而获奖的五四杯,又使我的教育生活永葆青春,让我的人生不一样。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在今朝

    卢兄志文/袁卫星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在今朝

    遇上志文兄前,我只知道自己是个工作狂;遇上志文兄后,我惊叹他比我还狂。和他“同房”半年,我完全改变了我的生物钟:早晨6点多钟起床,晚上,不,凌晨1点多钟上床,好在中午还能赶回宿舍或者伏在办公桌上给自己一节课时间的梦乡。可是志文兄就没有我那么有规律了,为赶一篇材料,他恨不能把黑夜延长;为中午迎来送往,他巴不得把自己给克隆一下;招生期间手机忘带到校,回去上面居然有几百个未接电话!

    有一天他从口袋里摸出洋参含片递给我,说,这东西管用,聂卫平就靠这个下过一对千人的围棋赛。我笑笑,说,还是你留着用吧,近万名师生员工,你可是在指挥千军万马!

    其实我一直想对他说:“你目前的状态,绝不是理想生活。”什么是理想生活?我比较同意法国后现代大师罗兰••巴特的观点:“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闲暇。”大量的余暇用来做什么?我们还可以借用罗兰••巴特的回答:“读书,写作,和朋友们交往,喝酒(当然是葡萄酒),听音乐,旅行等等。”

    钱和权对于一个生活在商品社会里的人来说不可全无,否则我们会生活得缺少尊严和安全。志文兄有点钱,《教师之友》记者李玉龙采访时问他:“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以问一下你的薪水是多少吗?” 志文兄毫不隐瞒的回答:“大概十几万。”如果给他再透明一些,他受聘集团任职之初,董事会和他签的合同上面的待遇是递增型的,从1999年开始,第一年6万,第二年8万,第三年10万,到今年应当是12万。但据我所知,他到目前仍然只给自己发放1999年的工资,按月薪发放,扣除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工会活动费,每月到手的是4452元。

    “一个人的自我消费是有限的”,志文兄常讲这句话。倒也是这样,和他共事一年,我看他洗头都很少去理发店,唯一较大的消费就是被我拉着去几个服装专卖店,以最低的折扣穿回来几件衣服。家里的房子是原来学校分配的老房子,旧,而且小;平时住在学校,和我“同居”一室,这一室和学生宿舍无异,只是床是单人床而不是双层床。

    志文兄也有点权,他是目前拥有江苏老牌重点中学宝应中学、百年老校宝应实验小学、江苏省示范初中淮安外国语学校和宝应实验初中这四所学校,近万名师生员工的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 ,集团人事任命、费用开支都由他掌权。我曾经见他一口气任命了七八个学校干部,又见他一笔批出去上百万钱。但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是谨慎的,他把任用对象的名字圈了又圈,把手中的笔掂了又掂。

    钱和权在他这里有一种复杂,或者说是有趣的关系。怎样一种关系,我说不清,举以数例:

    教育在线的“老同志”一定不会忘了今年春节的K12办主任论坛全国网友翔宇会。那次聚会,来了20多位全国网友,时间虽短,但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是难于让人忘怀的。举手劳劳、两情依依之后,作为活动的“财务主管”、经手人,我拿着一叠发票到志文兄那儿去结账签报,志文兄几乎没有核对帐务就签下他的大名,这在以往是没有的。因为钱是他个人垫支的,我把发票留下就走了。半年之后,我到他办公室,他要找一份材料给我,无意中竟翻出了这叠发票!我问他怎么没交会计,他憨厚的笑笑,轻声的说:“算了,算我个人请客!”

    一名教师从外地学校调进翔宇,人事关系还没有建成就患胃癌,志文兄在一个星期内让这位老师在上海最好的肿瘤医院接受了成功的手术,并且在教工会上宣布这名教师为集团第一位终身员工,数万元手术费由学校承担。一名花工工作勤恳,他把他推上翔宇讲坛,号召全体教师员工向他学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并且永久性地为他每月涨一百元工资。一名负责后勤采购的员工为学校采购10只灯泡,批发价是6毛钱一只,零售价是1元2毛钱一只,这名员工在开票报销的时候,弄了个9毛钱一只,私吞3元钱进了自己的口袋。志文兄知道后,非常生气,毫不犹豫的开除了这名员工。他在教工会上解释原因:那不是3元钱,那是50%的回扣!

    这个学期,他亲姐姐家的孩子到学校来要求插班读书,管教学的副校长问收不收,他说,和旁的学生一起参加考试,通不过就别进来。结果考试通过了,涉及到6000元收费,他告诉他姐要交3000元,她姐交完3000元,志文兄自己从银行卡上取出3000元补上,并且关照别人别和他姐姐,更不要和他外甥女说。

    就在这种很多人看不懂的权钱把握中,志文兄既得了“有情”的美名,又得了“无情”的骂名。

    其实,志文兄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一年前,翔宇教育集团肇造,由志文兄任校长的集团前身淮安外国语学校,以及由王玉芬任董事长的上海龙菱实业有限公司正在和宝应县政府进行合作办学的谈判,我的电子邮箱便变得热闹起来,志文兄几乎每天都有材料速递过来,有办学理念,有办学方针,有办学思路,有谈判记录,有谈判进程,有协议草案,有合同文本,末了是一份诚恳的邀请书:过来一起干吧!我有点激动,激动于他对我的信任;但更多的是为难,为难于我的乡土情结、家庭观念。就在模棱两可之间,他驱车来回五六百公里过来了,一次,两次,三次……总共七次!那个时候,正是集团建设如火如荼,大干快上的时候,他把金贵的时间耗在说动我的奔走上,当时不以为意,现在想来,有一种深深的歉疚。最后,我爱人首先被打动:“你去吧,看得出,他把你当弟弟了!”我于是拨通志文兄手机:“给我传聘书来!”聘书来了,细密周详,人事关系、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问题、交通问题……条条分明,可惟有两处空白:职位和待遇。我问志文兄是什么意思,他说,除了总校长,职位由你填;待遇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我蓦然间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士为知己,我人生的屋宇新添了一根坚实的支柱。

    再后来,我原来学校的另外两位老师要随我加盟翔宇,志文兄又传过来两份空白聘书……

    志文兄不仅对身边的人,对兄弟重情义,平时在学校管理中,对教职员工也是如此。教师家若有丧葬喜庆,只要他知道,他都会上门表示心意。“五•••••一”、“十•••••一”、元旦,不少的节假日他都用在了这上面。有一回车子开不到教师家门口,他弃车步行,走了40多分钟的泥泞地,才走到教师家中。出来的时候,教师再三要送,他执意不让,掉过头来和我说:“我们的老师真的不错,我很感动!”其实,我望见,感动的泪水早已在教师的眼眶中闪烁。一位有负于他有负于集团的教师离开了学校,他一直没能把这件事情放下,说起来总会叹一口气,自责当初不应当草草的在那位教师的请调报告上签字,因为他看到那位教师调出后的处境并不好,他说应当再做做工作,再做做挽留,其实那一阵他连续个把星期都为这事往来于淮安和宝应之间,该说的话都已经说尽了。

    我也是个重情义的人,但我和志文兄比,没有他那么开阔的胸襟,没有他那份“宽心容物,虚心受善,平心论事,潜心观理,定心应变”的心态,尤其没有他公私分明、爱憎两判的不失的理性。

    志文兄还是个幽默的人。一位外国名人说过的话:幽默是男人身上唯一值得留下来的东西。别看他做报告时那副正襟危坐的样子——他的口才特棒,不用讲稿,口若悬河,但无论讲得多么激情,他总是端端正正的坐着,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沉稳——但他讲起话来是那样的幽默,有时候甚至有点搞笑。这从他回复设在四所学校最显眼位置的总校长信箱中的学生来信的《反馈与落实》中可以窥见一斑:

    2号楼308室1床问及床上能否放书,我们认为可以,已请生活指导老师制定统一的放书要求,请同学们按要求放置。把书放在床头是许多读书人的习惯,与书为友就是与大师为友,床头放几本大师的文集,让“大师”伴我们入眠是多么幸福的事,只是我们要善待“大师”,不要将书乱放。关于起床哨过于刺耳的问题,我们将尽快用音乐代替哨音。不过,如果同学们听了悦耳的“立体声”却不愿迅速“立体”(起床)的话,我们就只好用哨声去刺耳了。

    高一年级209室几位“特困生”(感到特别“困”的学生)月初来信反映宿舍有人打呼噜,影响大家睡眠,今天答复这封信,时间已经过去10余天,我想这会儿大家大概已经相互适应了,如作调整,会不会没有了呼噜声催眠反而睡不着。不过,据了解这位会打呼噜的同学为了不影响大家休息已经主动提出住到校外。没有人会有意打呼噜,我觉得我们应该给打呼噜的同学以更多的宽容和关心。谢谢这位同学!

    毫不掩饰地说,我对志文兄的才气十二分的佩服,这不仅是因为他文理兼通,而且还因为他管理上有独到的一套。简说几条:

    他要求学校中层干部做“法家”,落实“制度第一”的管理理念;要求副校级干部做“儒家”,协调好学校人际关系,处理好学校各种矛盾;而他自己,则做“道家”,掌握大方向,把握大原则,放眼光,拿策略。

    学校两周一次召开教职工例会,例会分五大板块:一曰“艺术鉴赏”,二曰“道德建设”,三曰“科研论坛”,四曰“时政速递”,五曰“校务工作”。为什么这样安排?志文兄这样解释:对于一个人来说,品位第一,然后是道德,然后是方法,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做不好的事;当教师员工沉浸在《天鹅湖》中的时候,他是不会去过分计较职称评聘的先后的……

    他主张“服务”家长,但不“服从”家长。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有些学生家长曾经找他反映学校食堂做的菜放了辣椒,说孩子在家不吃辣,能否在伙食上给予照顾。他说,一个不吃辣的人,大半个中国的地方都不能去,你希望你的孩子是这样的人吗?吃辣不是受罪而是享受。你把孩子放到学校,你应该信任我,孩子吃不吃辣是我的事,你不培养孩子吃辣是剥夺了孩子享受美味和美好生活的权利。后来,这些孩子在学校餐厅不仅适应了吃辣,而且胃口大开,回家吃饭时还吵着要加辣,直辣得满头大汗,吃得畅快淋漓才罢休。

    他在集团近万名师生员工中掷地有声的宣称,他的教育理想是:“翔宇人不随地吐痰” !他清醒的认识到,让我们的学生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我们的教职员工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让大部分翔宇人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所有的翔宇人都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 让翔宇人在校园里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翔宇人在社会上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让翔宇人在一段时间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翔宇人在任何时候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他说,我们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体制创新、文化管理、人本理念、环境育人…… 我们有严谨的育人目标:德智双全、文理兼通、学创俱能、身心两健…… 我们有严明的执业规范:不接受家长宴请、不收受家长礼物、不利用家长办事…… 我们更要有值得自豪的“小节”:所有翔宇人在任何地方永远不随地吐痰。他把消灭吐痰“小题大做”——建立随地吐痰者档案,长期陈列随地吐痰者名单!吐痰者档案还没有建成,情况就有了变化:校园内已基本看不到有人吐的痰,原来的痰迹,也有人自发的把它清洗一净……

    志文兄乐了,说这就是“权”的好处,“权”能办成事情。我见他乐不可支,泼他一瓢冷水:是的,权有了,但你缺一样东西——闲。换句话说,你有了生命的重量,但生命的宽度呢?我看你还没有过上 “理想生活。

    闻听此言,他微有一震。确实,他自比是一个“抱着炸弹睡觉的人” ,他“视质量如生命,视家长为上帝,视学生若亲子” ……这使他得不到“闲暇”,更不用说是“大量的闲暇”。

    可以这么说,如果有大把八小时外的时间攥在志文兄手里,我们的国家也许会多一位教育理论家,多一位书法篆刻家,多一位谜坛高手:两年一届“五•四杯”(江苏省中小学论文竞赛最高赛事,评审严格),他连续四届获得一等奖;书法篆刻,不仅被地方政府作为礼品送给外宾,而且还拥有国家发明专利;灯谜制作,堪称大家,有一回中秋在医院住着,备感孤独之际,他用医学名词作谜底,在病房内开展有奖猜谜活动,引来病友、医生、护士高涨热情,最后一美丽护士独中一谜,奖品上写“西服一套”,他取过自己西服,让护士穿上又脱下,谓之一“套”!

    你可千万别以为志文兄和我一样是教语文的,他的本行是化学。他的化学公开课在10多年前就拿过大市一等奖,并当之无愧的成了省化学学会最年轻的理事,到现在每年还要应邀为高三学生作几个化学复习指导讲座。他眼下在学校不担课,但他开出菜单式的讲座题目来,发给集团153个班级,随时接受每个班班长的邀请,讲座的题目印了满满一大张纸,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健康,从学习方法到考试策略,从时事政治到艺术鉴赏,甚至还有《论语》解读!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我直言的刺激,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他上网了!并且以对联形式公开宣称——“上网:我们的生活方式;论坛:我们的精神家园”。他“感谢神奇的网络”,说,网络使他“找回了昔日的同窗”(女的——笔者注),“结交了四海的宾朋”(已可成百——笔者注),“增添了生活的乐趣”(说梦话也会说到论坛————笔者注)。他在申请“管理论坛——卢志文在线”版主时,列出两条“自私的理由”——“第一,当斑竹,可以利用职务之便捞取好处:亲近大师,学习同行,以达到自己提高的不可告人的目的”;“第二,当版主,可以利用职务之便收买人心:广结善缘,服务网友,拼命工作,让人感动,容易骗取大家的信任”。然而可惜的是,他还腾不出太多的时间来端茶递水,迎来送往。

    ——如果你凌晨时分在教育在线遇上一个孤独的散步者,朋友,请你看清,他是不是卢志文,如果是,请你发个短信给他,告诉他,今天的太阳,就要升起……

    储兄昌楼/袁卫星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在今朝

    储兄昌楼那双圆睁的眼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容下我这个从学识到身材都矮他几分的小老弟的,我至今不明。在江苏省的几次教科会议、颁奖仪式上,彼此虽已谋面,可直到“金帆杯”论文竞赛颁奖那一次,我和他均以获奖作者代表身份上主席台发言,才有机会握其一手。这“一手”其实应当称之为“两手”。因为相处长了就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你伸过手去——更多的时候是你还没有伸过手去——他那两只大手就会包裹而来,犹如一抱。当你赶忙把另一只手搭上去的时候,先伸出的那一只手已然温暖如春。

    颁奖是夜,我和储兄在住处附近的歌厅放歌。歌厅在地下,阴暗,潮湿,有一股重重的霉味。可是心情很干爽,因了储兄嘹亮的歌声,因了储兄爽朗的笑声。这种干爽一直保留到现在,就像人生的熨斗,在落泪的季节,总会不经意的把潮湿熨干,让不平熨帖。哪怕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崩溃了,沉没了,将我钉在地上,也决不会是咸鱼一条。

    再以后就是在扬州的一个什么会堂听镇西老师上公开课。我和储兄坐在会堂外的走廊里,透过会堂的后门远远地听李大将军那中气十足的声音。我抽烟了没有?已不记得。反正储兄是抽的,而且是一支连着一支,仿佛在家夫人不让抽非要在外面出个本似的。

    对于储兄的抽烟,我几次动过嘴唇,相劝他节制,或者干脆戒了,可最终还是一次次把话咽了下去。尤其是在苏州和茶馆那一次,我和储兄避开众人偏于一隅掏几句心里话,平日与烟无缘的我专为储兄带着一包烟在身边,哪料到我敬他一支,他竟敬我四支!依然是一支连着一支。我这纯粹是浪费,可我注意到他抽烟的姿势,那股氤氲,全被他压到肚子里去了,好似胸中有许多沟壑,许多不平,要用这氤氲去填!

    我知道,他确有不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想当初,储兄的出类拔萃,帝王之相,让周围的人尤其是学校头头不安,于是排挤打压。这还不算,嫂夫人也被牵连,且迫之尤甚。于是,就有了挈妇将雏,避走苏南的一着。在家乡,他是多年的教务主任;到了昆山,他从普通教师做起,干到市教育局,做教科,又兼教研,忙得像个陀螺似的,一点儿也不愧对他那个“主任”的头衔。他在昆山中学带的班级,学生高考成绩令人瞩目;他在省论文大赛上,不仅能拿一等奖,而且能拿第一名!和别人不同,储兄是把家乡揣在怀里走的。多年以后 ,青天大白,星光不灭,他又成了家乡的智多星。

    储兄到昆山后,我一年间去过五次。当我长途奔袭三四百里见到这位宽厚热情的长兄时,我的心里总有一股莫名的激动。我对他稍有意见的是,他只到我这里来过两次。不过,这两次每一次都在我生命的履历上刻下了年轮的印记。

    有诗为证:

    “在这个功利的世界里/人们差不多忘掉了/友情最初的模样/一帮心情迫切的K12/骑着马年的马/从年初四出发/去温习握手和拥抱/这些似曾相识的/简单动作

    那个叫亭林人的家伙/搂着抱着不算/还使劲地捶背/捶得排骨一样的袁卫星/直喊哎吆我的妈的同时/两眼满是泪花/也不知道是因为真疼/还是因为感动 ”

    储兄的网名原不叫“亭林人”而叫“淀山湖”。也是我刚到翔宇工作的一天,储兄打来电话,邀我去K12,“和李老师逗逗”,并且再三强调:“蛮好玩的!”那时候新校肇启,网络还没有完成。誓死不泯童心的我便在每天学生夜自修结束后跑到就近的网吧去,“玩”K12。李老师我是不敢逗的,我一向尊他如亲师;倒是储兄昌楼,在网上被我逗过。逗得最凶的那一次是关于他的网上改名和阳澄湖大闸蟹的。逗到最后,他发来短信:“淀山湖的大闸蟹已经爬到餐桌上来等你了!”

    其实那一次我是冲着“淀山湖”而不是“大闸蟹”去到昆山的。去之前,我和卢兄志文这位我们翔宇的掌门人沟通想法,取得一致:不惜一切代价挖储兄到翔宇共事。职位、待遇,以及他夫人、孩子的安排都作了打算,而且有相当的弹性。聘请一事在储兄第一次来翔宇时非正式提起过,集团董事长跟储兄聊及教育很是投缘,曾在宾馆住处一拍储兄大腿,说:“到翔宇来!”储兄当时的态度是笑而不答,笑得可爱。

    到昆山果然是“菊花飘香蟹脚肥”。且有镇西大将军把“茶”临风。作东款客的除了储兄,还有储兄的夫人、昆山中学校长书记主任什么的。那时候他刚从昆山中学借调到市教育局教科室任教科员。谈笑间,储兄说到董事长拍腿一事,先还是乐的,我方欲顺水推舟,哪料到他脸色突变,哽咽着说道:“我不能走啊,在我落难的时候,昆山收留了我,我怎能……”接下去潸然泪下,痛哭有声,竟是收也收不住。

    我竟不住也是热泪盈眶。真实的储兄,性情的储兄,面对这副热肠丹心,我还有什么话可说!

    回到学校,我和卢总、王董一齐感叹:储兄无价!

    真是机缘巧合,因了新教育实验的缘故,我后来离开翔宇教育集团,回到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在高中语文教研员这个岗位上,我和后任昆山市教研室副主任、高中语文教研员的储兄又有了交集。这个眼睛圆睁的家伙秉性毫无改变,他用他的执著一念,他用他的古道热肠,将昆山市的高中语文带到了整个苏州领先的地位。然而就在自上而下为他欢呼的时候,他居然“改弦更张”,跑到局长那里去,说:“给我一所学校!”他要的学校,无论大小、无论新旧、无论性质;他要学校,是要办“新教育实验”,要“为昆山教育的明天做一些事情”。不知局领导是感动于他的追求,还是顺从了他的执拗,总之,不久,他果然“得到”了一所学校: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一所位于古镇千灯的“乡下学校”。

    在我动笔写这段文字的时候,适逢储兄做校长满百日,我电话过去,要他交出“百日答卷”。很快,他来了回音——

    百日里,我完成了学校文化的整体架构。我们学校有十六字的办学方针,即“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特色办学,城市品质”,并形成了共同愿景。我们开学初反复研讨确定了“教育点亮人生”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建设“中国乡镇最美学校”的共同愿景。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一方面全员参与重新设计校徽校标,确立学校文化标识,营造学校文化景观;一方面强化礼仪文明教育,建立校园规范,培育学校精神,塑造学校形象。共同愿景要通过规划来落实和体现,我们确定了从千灯镇到海内外的六大定位,并为此编制了行动手册,供全体教职员工学习讨论。在此基础上,又组织了一次专家论证会,对六大定位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与修正,进一步体现了最美学校的基本理念与要求。我们把美作为学校的文化特征,卓越课程、理想课堂、完美教室、艺术塑美、科学创美、体育健美,这六美是我们学校最美的具体表现。而品质、品位、品性,这是我们办学的终极目标。一普两特,三品立校。一普就是普通学校办学求品质;两特就是特色办学求品牌,特殊教育求品性。一是有效教学,追求品质。作为一所普通的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校,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方位、多渠道、细节化地优化我们办学的每一个环节,突破乡村学校办学瓶颈,围绕“质量”二字,大做“升级”文章。二是特色办学,提升品位。特色办学成为学校的办学方针之一,充分地说明了在我们千灯中心小学,特色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我们要紧跟形势,适应发展,注重传承,统筹规划,集中调配人、财、物,着力特色课程建设,通过校本课程建设,通过管理制度的创新,在软件上下功夫,使特色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轨。三是融合教育,彰显品性。我们要正视并深思我们的教育原则与教育策略,保障每一个孩子应有的教育权利,同时,我们要尽量发展他们在学业上及学业以外的潜质。这就是我们学校要大力倡行的大融合教育,真正地着眼于每一个孩子,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这是我们学校彰显办学力量的行为选择,是我们最美学校的价值观体现。

    百日里,我完成了学校未来集团化、一体化办学的基本架构。我向镇领导与教育局领导建言将淞南小学更名为我校的南校区并获得双方认可,一所现代化的崭新校区正在兴建,为学校增加了发展的平台,千灯中心小学两区两园的办学架构基本构成。目前我们已经在推进一校两园的教学设备设施的一体化共享,还将进一步探索幼小衔接,在课程设置、特色建设、教师发展等方面共建共荣,携手打造中国乡镇幼小九年一贯制的最美学校。

    百日里,我完成了新教育实验的项目架构。从八大课程到三个相约,我们将新教育实验全面融入学校各项工作中,以项目推进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内涵性发展。相约星期一的每周一汇,聚焦我们的教育现实,交流我们的教育情感,书写身边的美人美景;相约星期三的而立读书会,走进经典,走近大师,结合我们的完美教室写下读书随感;相约星期五的与名师结伴研课,借用模仿,对照取经,每一篇课后感化为进步的阶梯。三个相约,就是共研共读共写。而我们每一个完美教室中,每天都有老师在写下班级叙事,在更新共读共写,用行动、用文字书写着师生们的共同生活。共研共读共写共生活,这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一种教育生活状态。

    百日里,我组织完成了新校园网的设计改版。我们的新网站,首先是一个大展馆,天天是“窗口”,时时在展示。通过项目介绍,通过过程记载,直观地展示,真实地呈现,让关注新教育、关注学校发展的人们可以比较全面地、方便快捷地了解新教育,了解学校,增强认同感。更是一个档案馆:是学校的新教育实验档案馆,是学校的中国乡镇最美学校建设档案馆,是班级建设档案馆,是师生个人发展档案馆。一天一天又一天,每一个项目、每一个课程、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天天在创造书写,一部成长史在生成、在演绎。

    百日里,我先后与30多位老师进行过个别交谈,与绝大多数老师以分组会议的方式进行过交流,并与中心校与幼儿园的全体后勤人员召开过三次专题工作会或座谈会。尊重、理解、答复、劝导,我用心、用情、用各种方式来努力维护一个健康、和谐、安定的校园。我总共听了23节课,但听的课大多是外校课,如海门老师们的,江阴老师们的,本校的听得还不多。我在课堂中寻找优化课堂的方案,以引进海门学程导航教学模式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学效能为重点,改革教学结构与过程,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水平。

    百日里,我总共34次到镇政府,6次到教育局及各科室,2次到苏州市教育局,2次到省教育厅基教处、省教科院、省教育报刊总社汇报工作,协调上下关系,寻求最大办学支持。我重点协调理顺了“小昆班”的相关工作,在专项资金的合理分配使用上获得了各方的理解与支持,保证了学校特色教育的持续发展。重点牵头落实了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的后期申报评选工作,并最终顺利以苏州市最高分通过评审。

    百日里,我在学校校长室的长沙发上度过了52个夜晚。这确实是一段非常的经历,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不是我喜欢这样的工作或生活方式,而是要做的事实在紧急,我实在需要静心静神地来进行顶层设计,以全部身心来开好局、起好头。在这百日里,学校就是我的家,我把自己给了学校这个家,有多苦,有多累,有多疲,有多倦,甚至有多少不解,有多少非议,我都坦然承受并心甘情愿,只要蓝图能变成现实,只要梦想能够开花。

    百日里,连续3个星期21天放心安心地外出学习提升自我。当学校顶层设计完成了,当各项工作的平台搭建完成后,参加苏州市教育局的校长任职培训一周,又在昆山市教育局统一安排之下到江阴市实验小学挂职两周。这次由理论到实践的系统任职学习,让我对校长岗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会把校长专业标准60条作为自身的基本准则,不断创新学校管理实践,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努力成为学校管理的专务人员。

    百日里,我做了不少事,有了不少收获,但更有不少缺憾,有不少值得反省深思的地方。我是一个教育的老兵,校长的新兵,工作经验要积累,工作方法要讲究,工作节奏要把握,而我在工作中,显然还欠火候。校长做的是人的工作,我在进人心、明人情上做得还很不够,要更多地与每一位教职员工心连心,情通情。工作中我必须尽快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办学,做到用制度规范人,用文化浸润人,用情感沟通人。

    百日里,我完成了“储老师每日一谈”约15万字,记载了我的所思、所感、所行,也见证了我的梦想之花在缓缓绽放:只要努力耕耘,苏州肥沃的土壤同样适合新教育的生长;只要方法得当,新教育实验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全面实施,并且与学校工作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扎实地推进;只要唤醒理想、激发情感,新教育文化、课程可以在师生共读共写中谱写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最美篇章。

    末了,他还不忘“抒情”:“为圆梦而来,与千小结缘,前世注定,今生无悔。珍惜每一天,办好每件事,推动千小的升级发展,为新教育年会提供典范样本,这是我与千小的机遇,更是挑战。只要我和我的同人齐心协力,如《犟龟》中的陶陶一样坚信自己会成功,坚定而友好地告诉大家‘我的决定是不会改变的’,上了路,总会遇见隆重的庆典。”

    是的,上了路,总会遇见隆重的庆典。

    冯兄卫东/袁卫星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在今朝

    如果问我:哪位朋友召之即来?我答:冯兄卫东。

    再问我:哪位朋友挥我不去?我又答:卫东冯兄。

    是的,冯兄卫东是我相知日深的一位老友,对他,也不知什么时候起,有了那种丢不下、抛不开的感觉。

    我和卫东“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翔宇教育集团的第一所学校——淮安外国语学校。那时候,卢兄志文是淮外的少帅,而我和卫东分别在张家港和南通工作。因了“五四杯”我们都是一等奖获得者的缘故,主办单位的同志组织我们三人编写一套学生读物。淮外是碰头地点。在那次碰头会上,我颇觉卫东有伟人的风度。外形体貌、言行举止都作着证明。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竟是:“你太瘦了!”一副老大哥爱怜小老弟的样子。我握住他肥厚的手掌,本想回敬他一句玩笑,可读着他眼中的真诚,刹那间一股感动把到嘴边的话堵了回去。

    这以后我们便有了往来。南通和张家港一衣带水,一江之隔,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我常常会在看书的时候,走路的时候,闲着忙着的时候,恼着乐着的时候接到卫东兄的电话。电话里他第一句必是:“是不是又长瘦了?”而紧接着第二句就是:“什么时候到南通来?”仿佛“长瘦”是我的必然,“招待”是他的任务。

    开始,我努力从他的话语中去寻找“寒暄”和“客套”的成分,可是找不到。卫东是真诚的,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

    于是,我跨江而去。一次是在他们学校搞对外展示活动的时候,一次是在我外出会议经过南通的时候,一次是在我朋友到了南通说要见我的时候,一次是在我初学开车刚刚上路的时候……当然,他也跨江而来,在语文沙龙举办活动的时候,在镇西老师亲临港城的时候,在《新教材快易通》《创新作文》《话题作文》组织编写的时候,在我爱人住院手术的时候……

    其实,跨江对于我来说是一件有着严重心理障碍的事。我很小但已有记忆的时候,我们全家去南通走亲戚,渡江的时候,人多拥挤,我在检票口和家人挤散了,家人上了船发现我不在,赶忙回头来找,找到的时候,船已经开了。我被军人出身的父亲狠狠地教育了一顿。可就在我们焦急地等待下一个班次的时候,江面传来消息:因为风大浪高,前面那一艘渡船被撞倾覆,救援工作正在进行……后又得知,由于雾气重重,那班出事渡船上的生还者寥寥无几。这对于我们全家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在我幼小的心灵上却留下了严重的印记。这以后每一次渡江,我都会不敢直面江水,仿佛那会让我看到落水者的挣扎,听到遇难者的号呼。

    可是,卫东兄的热情总能把我点燃。40分钟的轮渡,他会给我几个电话。这让我觉得往卫东那里去的渡轮永远是安全的,因为载着这渡轮的,是比汪伦送给李白的情还要深上三千尺的卫东的情。

    卫东是一个不喜欢张扬的人,并且在我看来并不合群。他写文章出手很快,尤其是在教育管理这块,才思敏捷,见解深刻,可你很少看到以“冯卫东”这三个字署名的文章,因为他用的多是笔名。就连他一度受邀担任江苏教育学会主办的《新教育》月刊(前身为《新教育周刊》)的执行主编,那上面挂的,也是“蔚冬”两字。这对偶尔会在朋友或读者面前发几句狂言,道几句壮语,做一点不知天高地厚的傻事的我来说,是一份鞭策。

    但我没有因为这份鞭策改变自己,至少现在还不会。我反而觉得再没有后顾之忧。我曾经想对卫东说:不管流弹和棒子会不会冲着我来,我只会毫不设防地走下去,因为不远处有你;你也不必在意我为什么走在你的前头,那是因为走在前头的永远只是年轻的勇气,从来不是思想;你把思想护好,思想是不能倒下的……

    卫东唯一拿出来张扬过的,恐怕就是他夫人的歌喉。其实他自己唱歌也不错,很好的男中音,音域甚宽。可是每每我们点他一曲,他总会小声嘀咕一句:要是夫人在就好了!他的夫人曾经是他的学生,大学毕业返校工作,又成了他的同事。痴情的汉子遇上有情女,这段故事按下不表。我们揶揄他:夫人唱得好,还不是你从“小”培养的?可当他端庄美丽的夫人在我们面前真的歌上一曲,我们除了击节,再没有话说。来第二首的时候,连卫东也会情不自禁地用口哨应和。卫东的口哨不是金的,也该是银的。我一直坚持认为,当初他就是用这口哨吹开他夫人的心扉的。

    作一番妄自猜度的推论:卫东就是因为这贤淑美丽的夫人才养成安逸的个性的。他的生活极有规律,尤其是起居。有几次,我和他一起出去开会,同居一室。因为平时很少有不过12点就睡觉的习惯,会议活动结束之后,我会拉着他上街,逛书店,去网吧,深夜才像一对孤魂野鬼般溜回宾馆。这大大地打乱了他的生物钟。他倒不在意这些,只是三番五次善意地提醒:别那么卖命,身体第一,读什么博士,想什么特级,人就那么几十年。我想想也是的,但我告诉他:我对自己的生命预期是一甲,总得享几年清闲,所以45岁之前,必须努力把这辈子想做的事情都做完。我说得十分认真,卫东拍拍我的瘦肩说:“我说不动你,但你不能再瘦下去了!”其实他已经说动我了,因为原来我不仅仅看重做,更看重成,而现在,我似乎只看重做,成与不成,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在意。我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胖瘦倒在其次,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出现像海子遗书里写到的那种思维混乱、头痛、幻听、耳鸣的征兆,甚至伴有间或吐血和肥烂了的幻觉。这也是我多年以来坚持不再写诗的原因。当然也有破例,那就是“把命给豁出去”了。

    卫东的安逸个性让他形成了一种方圆自成的研究样态。这安逸,在卫东那里,也就成了条理、平和、柔韧、坚实等的代名词。作为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他日复一日深入中小学课堂,苦思冥想求解诸多问题的症结,和广大教师一起,无拘无束、海阔天空地互诉困惑,碰撞思想,帮助与促成他们教好学生,发展自己。他走出了一条“仰望星空,接天连地”的求问之路,一条“理论改装,科研下嫁”的探索之路,一条“没有规矩,亦成方圆”的自为之路……他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科普工作者”。

    卫东说,他的“科普工作”是“给氧星火”。“科普”的要义是总结与推广,也是互动和共建。几年前,僻处南通市西北一隅的一所农村小学,由一位教师发起,许多教师跟进,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中国教育报》介绍了他们的做法与思考。了解相关情况后,卫东会同该县教科室,并联合市内各地教科研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全力推动微型课题研究,使之成为全市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阿基米德点”。小课题能做大文章,此后,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推行这种草根化研究方法,卫东有幸多次应邀赴大江南北传播“南通经验”;现在,许多地方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微型课题研究模式与风格。

    卫东说,他的“科普工作”是“俗奏雅曲”。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确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自觉远离专家指导,客观地讲,这有教师与专家双方面的因素,就专家而言,有些指导太过艰深,曲高和寡。为此,卫东潜心向专家学习,先取法乎上,然后从中适当择取,加以“转化”。如课堂观察,他一方面赞赏专家洞烛幽微,精确记录,科学统计,严谨分析;另一方面深知,倘要广大教师也如此“观察”,很可能使其望而却步,甚至使其仅有的一点研究兴趣荡然无存。于是,卫东化繁为简,倡导教师进行“课堂‘问题细节’微观观察”。“问题细节”指有违规律、有所偏误的教学细节,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体现着课堂病理以及教师的价值取向,对此加以观察与“诊治”,有利于整个课堂“肌体”的健康、和谐。显然,它更便于教师操作。一位教师说,通过它,自己在“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

    卫东说,他的“科普工作”是“掘宝名山”。各地都有一批“本土”教育家、卓越教师,但其宝贵的智慧未必为当地更多教师所共享,“宝山空回”是普遍现象。在全省、全国名师群体中,南通“二李”——李吉林、李庾南德高望重,影响广远。卫东常有机会向她们当面讨教,不久,便萌生了系统地研究她们并依托现有工作平台在市域范围内“放大”其智慧的想法,为此他做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事:主持并完成省教科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李吉林研究”,为情境教育在“本土”的进一步扎根、开花、结果尽了力;协助李庾南老师,总结、提炼50余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出版《班主任工作艺术一百例——触及心灵的足音》,还在学习她的著作、深入她的课堂的基础上,归纳并阐述了她所首创的初中数学“自学· 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义,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

    卫东没有执意朝着一个方向“钻之弥坚”,没有执意追求较为高深的学术造诣。但行到山前自见峰,他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 333”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226”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写到这里,想起一件事情。有一年,我“召之即来”地拉他参加了昆山的一次网友会——那时候他并不知道论坛为何物——然后又在南京西山宾馆的客房内手把手教他上线、注册、发帖、跟帖。那一天我故意地态度有些倨傲。当他表示要在一两个月后上网水平超过我时,我毫不留情地敬了他一句:“那是不可能的。”其实我那是激将。如今看来,卫东虽没有像我所料在网上大鸣大放——其实他真要这样做,我还会以为他换了一个人——但他确确实实、实实在在地成了一条“网虫”。不信你看:早上,他在网上“晨练”;中午,他在网上“轻松”;晚上,他在网上“沙龙” ……

    又想起骆一禾写给编辑朋友信中的一段:“……至于你开玩笑说,西川、海子和我以后竞争起来,次序就不好排了,我当然当真听的,你可以把我放在最后,就不要动来动去了,虽然我年长于他们,并且在开始引导了一段,但我明白‘后生可畏’,一旦有成,对于他们,我应当谦虚谨慎,不然会破坏友谊的,而这种倨傲,完全是一种错误,它破坏的是比先后更为重要的东西……”

    突然间我觉得对不起卫东。因为这段话就像卫东在说,作为兄长,他在教育教学、为人处世上带了我这么长时间,当有一天我在某个方面——也就是上网——超过他的时候,我却故意地“倨傲”!

    这时候卫东有便条传来:“本周五储昌楼带队过来,下周五焦晓骏带队过来,都是你的朋友,你放心,我不会丢你面子的!”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在今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在今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wq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