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总是用“古早味”这个词,来形容怀旧的家乡味道。鱼妹到台湾旅行时,最念念不忘是那碗绝妙的卤肉饭。
大潘,这个学工业设计的厦门男人开了家餐厅,为了做好一碗卤肉饭,专门跑到台湾,向当地的老师傅拜师,学习那独门秘技。
大潘生长在鼓浪屿,童年的记忆,是那些窄窄的小巷。
那时候,鼓浪屿还没有大搞旅游开发,幽静的巷子,高低起伏的小路,爬满藤蔓的围墙,榕树树荫里的西洋建筑,撩起万千思绪的钢琴声。
那才是他心中,鼓浪屿的“古早味”。
岛上大约有10000的人口,大潘总是说自己是万分之一的幸运儿。他在这里度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时代。
许多年以后,他又回到了这座岛。把他和小岛再一次联系在一起的,是一栋1830年的老建筑。
楼的前身,是一栋教会的礼堂,又叫“讲道堂”。对于一个世代基督教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这栋位于岛中央的建筑,总会让他莫名地感到亲切。
幽静的庭院,参天的榕树,一切都是儿时的模样。
讲道堂就在一条小巷里,路的名字叫公平路。据说是因为路太狭窄,无论你什么身份,都无法乘轿进入,只能下轿步行前往,因此得名。
每次走到这里,要走过一道长长的石阶,古老的砖墙,青翠的绿树,等待你去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这栋建筑,当年是厦大首任校长林文庆的妻子殷氏捐建。她在鼓浪屿上出生,中学之前一直在鼓浪屿生活。
她曾用英文写过一篇文章《我的故乡鼓浪屿》,字里行间,满是对这座岛的深深眷恋。
没有在这里生活过的人,很难体会这种感情。
大潘毕业后做了11年的广告,最后却又回到这里,他租下了老楼,做了一家民宿,名字就叫红堂。
只有真正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才能读懂鼓浪屿。
他没有动那些充满历史感的老砖,屋顶也是重新水泥倒板做旧,再把旧瓦片铺上去。
保留了教堂本身的外观,但毕竟使用功能不同,建筑给人的感觉太过肃穆,也相对阴暗,不适合人的居住。
于是它加盖了通风窗——同时做旧,让外观保持原来的风格,也增加客房的采光。
最充满诗意的院子,自然要让它戏份做足。
在院子的右侧,他做出一个爬满植物的玻璃房公共图书室,客人可以在这里享受阅读。
顶楼的平台靠着山上做了一个单独的木屋子,本来主人是打算自己住的,但客人反复抗议,于是也成为客房一部分。
这里的院子,面积是建筑占地面积的五六倍。这里本来是一个倾斜45度角的巨大岩石,大潘靠着大石做了八米的挡土墙,用土填平,建水池、种植物才有了这个点睛之笔的院子。
但高低的植物、错落的楼台让人迷惑,或许这个地方本就该如此,主人只是恰巧知道妙手偶得。
院子里有3棵300年的大榕树,从石壁里长出来,这是厦门最接地气的植物。
有了树,院子就像有了灵魂。它们庇护着老楼,让它冬暖夏凉,也为它抵挡最猛烈的台风。
透过窗户,就能看到岛上最著名的大教堂“三一堂”。
老鼓浪屿人把这里叫做“树兰花角”,因为这里是玉兰花盛开的地方。
院落里点缀着各种植物,有100多种花草。
走进室内,仿佛走进了上个世纪的爵士旋律里。
一楼的咖啡吧,墙上刷着厚薄不一的红漆,在灯光和酒杯的光影交错中,依稀看到一点民国的摩登调调。
如果你喜欢那种复古的感觉,一定也会迷恋这间BAR,讲道堂的石砌也成了酒吧的天然装饰,实木的桌椅给人温厚舒服的手感,灯光柔美,轻吟浅唱,这样的夜晚你需尽情舒放自己的心情。
这里晚上开放,晨起的早餐也是这里供应,在这样的地方,喝一杯来完成一天,或是吃一顿来开启一天,都是充满质感的回忆。
老木头的屋顶,黑皮的沙发,红漆的楼梯扶手,仿佛鼓浪屿的房子,就该是这个样子。
客房只有12间。最特别的是一间木屋,它是红堂的制高点。
木屋完全在古榕树的遮蔽下,房间里散发出原木的清香。坐在房间里,对面的山景掩映在丛丛树影中。
你很难讲出红堂的房间是哪一种风格。是老板自己的风格。他把他心目中的鼓浪屿,装进了这小小的建筑中。
每间房的面积都保持在20平方米左右,每间房都配有电视,定制款个人洗漱用品,以及法恩莎的优质卫浴,恒温马桶等。
这里既有红砖为墙,充满粗犷质感的工业风房间。
也有柔情款款,充满文艺清新气息的白色主题。
床品也是选用舒适安眠的床垫,纯棉质地的床上三件套,让你拥有一夜酣畅无梦的睡眠。同时红堂也配备了免费借用的婴儿车,这些细节都展现着红堂对每一位顾客的贴心。
主人并没有添加很多软装的累赘品,却提供了旅行途中最需要的东西:一间安定的房间,一个舒适的浴室——少就是多。整间房间的感觉,是让人卸下心防和疲惫,安心地进入睡眠。
现在的民宿设计,许多人都在拗造型
但对于大潘来说,这栋民宿想表达的
就是他童年的鼓浪屿
你的童年又是什么味道呢?
如果你打算去鼓浪屿,这家民宿绝对值得一去,在奇鱼旅行App上订房,有新人专享优惠!
奇鱼旅行——分享有态度的民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