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少时是在南昌上的大学,这个城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一是南昌民风彪悍,我记得那时去中山路边的服装店里买东西,一个人是不敢随便进去的,因为如果你问了一下价不买,估计会被拉住很难脱身。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一个寝室8个人集体出动,同时还至少配备一个会讲南昌的同学,人多势壮,叽叽嚓嚓一起上阵,先在气势上震住他们,就没老板敢欺负我们了,也就敢随便问价和砍价了。
其二是南昌的方言凌厉,去声字多,加之嗓门又大,所以说话像吵架。而且南昌人脾气比较暴躁,喜欢打架,动不动就动起手来,可不像上海人吵了半天,还是在那吵。呵呵。但是南昌人也有热心、古道热肠的一面。
其三是南昌有许多好吃的东西,尤其是辣食,我最喜欢。
南昌有条叫“孺子路”的街,是南昌非常集中的饮食一条街,我们周末经常去那里打牙祭,我最喜欢的是南昌著名的炒米粉和炒田螺,夏天再配上一瓶啤酒,大快朵颐。吃完还可以在八一广场坐一坐,不过经常会被草地上的螺丝壳硌着屁股。
孺子路,南昌人叫“而子路”,这路名一看就是出自东汉著名的高士徐稚字孺子之名。江西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之地,陶渊明、汤显祖、曾巩、王安石、欧阳修、晏殊、黄庭坚、文天祥、朱熹、汤显祖,等等,太多了,数不过来。南昌也是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光看它路名就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有历史底蕴的城市,如,阳明路(王阳明)、叠山路(谢坊得)孺子路(徐稚)、象山路(陆九渊)、子固路(曾巩)、永叔路(欧阳修)、子安路(王勃)、船山路(王夫之),等等,加上近现代名人如“中山路”等,屈指数不过来,南昌古曰“豫章”,是江西的文眼。《世说新语》里开章的“德行第一”里就是写豫章太守陈蕃来南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南州高士”徐孺子,而最让这惺惺相惜哥俩出名的还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一句。
南昌人把“孺子路”念为“而子路”,我当时的想法是念“而子路”估计是老百姓因为“孺”笔划多比较难认,念子念半边的原因。后来看到南昌文言专家熊正辉先生的《南昌方言研究》中关于“而子路”的念法,他认为“孺”读“而”,他举出的理由是,类似的情况还有:“如意”,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南昌叫“而意”。豆腐乳,也叫“腐乳”,南昌话叫“豆尔”,很多人不知道本字,实际上写出来就是“豆乳”。南昌话“乳”读如“尔”,跟 “孺”和 “如”读如 “而”一个道理。我觉得这个“一个道理”的结论在逻辑上是有点问题的。不过我也不懂南昌方言,对方言也没有研究,也不想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估且认为这是对的吧。
徐孺子,名稚,字孺子,古人的字有时就是他的名的解释,同义互现。稚是孩童,而孺子也是指小孩。它和“而”没啥关系,所以我认为“孺子路”认字认半边所来可能性更大一点。这个字到现在估计你拿到菜市场上去问问,估计80%念“而子”,错讹多了久了,便也约定俗成,这在语言学上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了。这语言变迁正如鲁迅说的:世上本没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后记:因为日更也不可日日有所写,所以拿《世说新语》来做日更题材倒是可以,没想到拉拉杂杂写了那么多,还没有写到关键之处,日更要把一个问题写清楚,好象不太可能,明天继续下部分:名臣与高士的惺惺相惜——陈蕃和徐稚,两部分加起来希望能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