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间我开始热爱上了读书,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每次从网上买书打开包裹的时候,那种感觉兴奋至极,有如获至宝的感觉。考虑到前面的书还没有看完,所以新书连包装纸都舍不得拆开它,因为担心一旦拆开它,会影响了前面所看的书的动力和速度。
我记得很清楚,从网上买的第一本书是《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因为在朋友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摄影,当时对摄影一窍不通,所以买了这本书攻克一下对摄影最基础的知识。其实这也就是刚开始看书的初衷和动力所在。陆续的,关于摄影的书看了有一些,所以慢慢也就有了读书的行为。刚开始这时候星星点点读了一些实用类的书籍,但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大量的阅读,是我在易效能时间管理学习践行的过程当中。因为在这里边有很多大咖都有读书的习惯,而且他们读书的效率和速度是惊人的,他们能在三个月内读一百本书,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实际上,这是真实的事情,而且我读书的速度慢慢也开始受他们的影响发生了改变。
![](https://img.haomeiwen.com/i4665326/68da9a8e8ed44c5a.jpg)
从开始到现在,我读的书大概有上百本。目前为止,大部分都忘了,如果问起哪本书记忆犹新,我想说的是寥寥无几。其实这也是非让我非常困惑的地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4665326/5f67a6f9356b6378.jpg)
读了很多书都会经常忘记,如果你刻意的去记它,感觉也比较累,虽然我知道艾宾浩斯曲线的道理。我一直在不停的思索这个问题。
复旦大学的哲学课教授陈果说,看书容易忘记,大概分之为三类,第一类是对自己没有用的书籍,比如我们大学时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在生活中平常也用不上,时间变得长了,我们也就忘记了。
第二类书籍是你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了美妙的诗句,优美的桥段、新颖的思维、严谨的逻辑、或者是奇妙的灵感,这些你也会常常忘记,那是因为你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理性的思考得出的评价。然而,真正能打动你内心的、能让你内心时刻能为之一颤,或者是为之动容的,不是来自于你的大脑,而是能给你内心造成震荡的一些东西,这些思想的碰撞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是能让你内化自己使之蜕变的。所以那些大脑容易忘记的东西,可能并不是你内心需要的东西。因为我们的大脑毕竟容量有限,还是留出一些空间让我们记一些生命中值得记忆,值得留恋的精华部分。那些让我们理性的认为比较好的东西,忘记也就忘记了吧,不必为之动容,也不必为之感慨。
第三种情况是,有些书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打动过你的内心,触动过你的神经,也牵绊过你的灵魂,但时隔万千,慢慢地你也会忘记,被一些新的记忆慢慢的掩盖,慢慢的掩盖,直至到你对他概念越来越模糊,以至到最后也会觉得已经没有了那个概念,你觉得你把它忘记了,但事实上,它就像一个种子,被新的土壤一层一层的包裹,一层一层的覆盖。它一直是存在你的内心里,存在你的潜意识里,静静地待在那里,等待你时刻去发现它,唤醒它。一旦触碰,它就会瞬间萌芽。忽然间,那些你觉得已经忘记了的事,忘记了的人,忘记了那些曾经为之心动的,在瞬间,突然变得记忆犹新,近在咫尺。事实上,那些不属于你的东西,你不用刻意去记它,因为你也记不住它,那些真正属于你的东西,你不加思索,不加思量,它会存在你的内心里,长在你的生命里。不思量,自难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4665326/dbb8c447fb8f1719.jpg)
然后再回到问题的本身,读书有什么意义这个话题上来。读书的第一个维度就是通过读书,找到对我们生活有帮助的东西。这些知识一旦学会也就不会忘记,会时时刻刻在伴随着我们的身边。第二个纬度是帮我们寻找自己的内心,发掘我们的潜意识,触碰我们内心存在已久没有被发现的那颗种子,我们以生俱来骨子里边藏的那些东西。读书不仅仅是在读别人,更重要的是在读懂自己,用别人的话诠释自己的思想,点亮自己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