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也说少不入川

也说少不入川

作者: aqiao | 来源:发表于2022-07-11 18:05 被阅读0次

4号从广元出发,穿过秦岭54个隧道,日行899公里到家。

在穿越那一个个隧道的时候,李白的“蜀道难”就在脑海里浮现,少不入川、李冰父子修的都江堰、郑国渠、三星堆等等纷纷闪现......

三星堆古遗址距今3000至5000年遗址历史,古蜀文化自岷江上游兴起(从松潘至都江堰,一路岷江相伴),古蜀国历经729年,在秦王嬴政爷爷的爷爷手里成臣、设郡守。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乘蜀国与巴国、苴国(都城今广元)交战之际,遣张仪、司马错沿石牛道伐蜀,古蜀国亡。

春秋战国时期巴蜀地盘

古巴王国创立是公元前1894年左右,巴人的祖先据称与华夏同脉,黄帝部落的一支。巴国是一个不断迁徙的国家,多数时候是中原王朝的诸侯国。秦灭了古蜀国,顺道灭了古巴国。

再看上图,公元前316年之前,秦国经过历代秦王的努力,也仅仅占据了大大版图的西大门。嬴政爷爷的爷爷传承祖训,励精图治,收下巴蜀,为东出函谷关做好粮仓的准备。再看下图成都平原的区位优势。

四川盆地

四川能成为“天府之国”,得益于四川盆地的地形、气候,四面环山,而且是层恋叠嶂、连绵起伏360度无死角的山脉,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易守难攻。所以秦惠文王东进,拿下巴蜀是必然。

尔后,有了四川郡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修筑都江堰,把岷江分为内江、外江,内江供四川盆地灌溉,打破靠天吃饭的局面。

公元前261年那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记载最早、规模最大(赵军45万,秦军20万)、围歼最彻底的一场战争,也是“一战天下定”的长平之战。秦军主将是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赵军主将先是同为“战国四大名将”的廉颇,后变换为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典故的主角)。此时,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在位56年,武王弟,武王在位4年),也就是嬴政爷爷的爸爸,最关键是爷爷在位3个月、爸爸在位3年。

长平之战的胜利,不得不说在胶着之时,双方即将耗尽国力之时,四川盆地的粮草供应长了秦军的士气,赵军缺粮开始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秦王嬴政上阵之后,公元前246年,采纳了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兴修大型灌溉渠,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280万亩、发挥效果100余年。目的:有了人才有一切,民以食为天。

回到主题。

少不入川,不是一句话能说完的。包含了历史、政治、地理、经济、文化等等一系列因素。有此可见,任何一个划时代的决策,决策之时需要从各个维度思考,对后世的影响,也不能简单衡量之。

相关文章

  • 也说少不入川

    4号从广元出发,穿过秦岭54个隧道,日行899公里到家。 在穿越那一个个隧道的时候,李白的“蜀道难”就在脑海里浮现...

  • 少不入川

    《少不入川,老不出川》 少不入川,是青少年不宜玩物丧志,乐不思蜀,具体分为: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 第一句...

  • 少不入川

    《少不入川,老不出川》 少不入川,是青少年不宜玩物丧志,乐不思蜀,具体分为: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 第一句...

  • 活在四川!

    俗话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刚来时,很多认识的朋友都会问我,当时怎么想到来四川的呀?不是说“少不入川”吗?问的多...

  • (99)《少不入川》

    就在昨天早上去参加展会的路上,自己突然有种感悟,外地的年轻人真的不适合来四川,心里想的是,“少不进川”。 ...

  •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有的说四川有四条河,有的说川指的是平原,四川指的是四个不同的行政划分,名字的来由我也不想细细去...

  • “少不入川”却入川

    去之前,我并不知道“少不入川,老不离蜀”的说法。当时的行程,都是朋友规划好的,自己当时可是纯粹的“跟团”啊,想起来...

  • 少不入川,这话当真

    《成夏》 想一想 他若不贪命 也将过完前半生 从一片湿润之地去了沼泽 从沙漠又回到平原 来来回回,骗过一些女人 亲...

  • 少不入川 之半日成都

    忘了年少时入过多少次,不过最近这十年,入川次数屈指可数,而成都,总是个绕不去的过站。 这次只有半天,和学霸敏坚挑了...

  • 少不入蜀,老不出川

    最近常看到关于重庆的新闻推送,多是人们惊叹这个城市地势高低差异太大,有时从楼底坐电梯,到楼顶发现竟是在道路边;城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也说少不入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ex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