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出自己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当时是看了“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句话感受颇深,感觉自己容忍不了庸俗,也做不到孤独,所以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不过还真是怀念当初那个自己,看到一句受触动的语言,就会本能的进行思考,真好。以为三四年前留下来的痕迹: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人,或者说绝对优秀和绝对差劲的人。多数人都处于一种中间的状态,比如“高不成低不就”,像贝多芬这种绝无仅有的大家固然不需要这样一句话来安慰自己。像那种靠贬低别人来衬托自己高雅的文人墨客类的人也是少数。
这句话联系现在的时代特点而言,还是有一定可取价值的。当代快速、智能的发展前途也造就了大部分抛弃灵魂而浮躁的人,在被互联网、智能手机包围的情况下,人们吸收着越来越遥远的知识,了解着越来越多可望而不可及的人,所以自以为自己看透很多事物,也自以为自己与时代接轨,能够融入这个世界。可是他们却失去了自我,对于“我”的思考和反思没有了;也开始变得麻木、冷漠,是因为人与人相处好像变得更加简单,所谓的交流并不是用心,而只是用嘴。就像那句话说得“手机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是疏远了?”这这样的背景下,总有一部分人既做不到这样的完全忽视“我思”,也做不到那些卓越之人“思得明白”,他们觉得自己格格不入,默默地悲哀着自己周围都是一些凡胎肉体一样,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失去自我;但也很明白自己达不到可以孤独的那种境界,所以他们在这两种人之间徘徊、痛苦。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确实证明了他们所处的一个窘迫的状态,但这也是一种自我提醒和自我反思:不要沦为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自己现在的水平和境界还不足以对别人评头论足,所以只能继续修炼;但同时这句话确实也是一种无奈的呐喊,想要融入平凡的世界的那种艰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