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跟着张文质写作
“声音”之外——《哈扎拉尔的微笑》阅读感悟(四)

“声音”之外——《哈扎拉尔的微笑》阅读感悟(四)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20:32 被阅读8次
    “声音”之外——《哈扎拉尔的微笑》阅读感悟(四)

    这本书,名为“微笑”,其实有一种“笑而不语”,或者说“冷静的微笑”存在。

    因为有的句子,会让你措手不及,有种被噎住的感觉。

    1)

    “教师出于某种需要常要上的课,孩子们道具的一种……”

    当看到“孩子们是道具的一种”时,脑袋瞬间一片空白,一股悲凉油然而生。第一感觉是在旁边批注了两个大字——呜呼。

    这个“呜呼”,来自鲁迅的呐喊。

    十年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谁来为听试讲课的学生买单》。那是在听了好几次同样一节课之后,发出的感叹,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小学教学(数学版)》。现在读,依然产生同样的感触。

    “把孩子当道具”,也只有文质老师才会这么直白的写。很多课,反复地上,老师早就失去了上课的兴致,但是那个“某种需要”,所以只有硬着头皮上。有时候,学校里的学生都听了一遍,还要继续反复地听,因为那个“某种需要”比孩子的成长重要。

    2)

    哈扎拉尔说,我已经把谈教育列入了我每天都要思考的工作——每天回到这条波涛汹涌、前方诡秘莫测的河流边上,我最大的感叹实际上也是最常见的理解力:我们还谈什么教育?

    “波涛汹涌、诡秘莫测”,教育这条道是有多么的惨烈呢?

    仔细想想,也的确有些“波涛汹涌、诡秘莫测”。昨天一位教师朋友说,她班里的一个孩子犯事了,但他拒不承认,朋友说请家长,孩子立马就跑了。孩子这一跑,朋友马上慌了。派了两个孩子去找,才找到。看到那孩子安然无恙,才松了口气。她说如果那孩子出去有个什么极端事情,她是不能心安的,那种莫测简直就是一个深渊。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最后只回到了“人身安全”上,这样的教育的确是很可悲。

    3)

    “真正的变革就是教育回到教育”。哈扎拉尔如是说。

    我在旁边批注:很难,与孩子相处,不受任何打扰,前提是这个老师、这个社会都是良性的。如果社会是一个坏的社会,老师是一个不正的老师,教育又如何回到教育呢?

    教育回到教育,教育本身的样子是怎样的呢?

    “我已经认定应该有一个更好的世界,值得我们每日为它忧心忡忡。”哈扎拉尔的话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教育的世界,说是美好的世界,有些虚无。让我们每日为它忧心忡忡,也应该是在说这种美好。就算忧心忡忡,也是值得。因为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免去更多孩子的心的忧伤。

    4)

    哈扎拉尔说,也许人一生最大的努力便是这样不停地寻找一盏灯,这不仅是为了获得确切的依赖,而且,这样的寻找本身就是至大的快乐。

    寻找一盏灯,我们的确就是在寻找一盏灯。

    培训时,老师说黄红性格的人从来就是把自己当成太阳,自己是太阳,自己就是一盏灯,或者活成一束光。

    然而,我们需要更大的灯来呼应我们。

    找寻过程,就是最大的意义。

    “你可以享受自己的喜悦,你已经拥有了宁静的内在。”这是今日“声音之外”的馈赠。感谢哈扎拉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声音”之外——《哈扎拉尔的微笑》阅读感悟(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gu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