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小雪
都说小雪是冬的前奏
这个轻盈浪漫的节气
让人们对入冬放下了芥蒂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白居易的笔下
新酒 火炉 和将下的雪
是诗人最浪漫的待客之道
哔啵作响的红泥火炉
是冬日温暖闲适的所在
而被誉为腕底阳春的手炉
便是由此演化而来
“纵使诗家寒到骨,
阳春腕底已生姿。”
漫漫寒冬里
手炉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件
明《考槃馀事》中写道:
“袖炉,
书斋中熏衣炙手对客长谈之具”
人们用手炉暖手是常态
大多数手炉多为铜制
内部可放置炭火
热量通过炉壁传导
捧在手上可驱散寒意
古人总是能在实用的基础上
加些浪漫和诗意
手炉也不例外
除了冬日取暖外
另一个重要功能便是添香
炉中炭火温度尚可
用炭箸拨些香粉进去
阵阵芳香便从炉中溢出
更有手巧的匠人
索性在炭里加入香粉
制成香炭 暖香袭人
手炉的形态多种多样
除常见的方形圆形等
还有瓜棱形 梅花形 海棠形 等
文震亨在《长物志》里谈到手炉表示
只有“倭制镂空罩盖漆鼓”样式最好
其余造型都俗不可耐
这种“倭制镂空罩盖漆鼓”
是日本莳绘工艺中的阿古陀香炉
所谓阿古陀
在日本语境中指具观赏性金冬瓜的一种
最早有载于《梁尘秘抄》里
在日式香道和茶道中都有其身影
用于放置香炭
香炉上部为铜丝做的网罩
称作火屋
网罩的纹样与炉身图案呼应
下部外面是漆木做的金冬瓜造型
内部则是用铜造的钵盛放炭火
被叫做火取母
到了清代
手炉愈发精细起来
采用珐琅瓷釉、描金错银等工艺
制作繁复 样式华美
唐香收藏的清铜胎画珐琅八方手炉
便是典型的清代手炉
炉身为八方倭角形
折角式提梁
炉盖花纹雕镂精细
通体采用画珐琅工艺装饰
繁花黄锦地内开光绘花鸟图样
令人爱不释手
在这个小雪
不如手捧一炉
炭火彤彤
暖香阵阵
或闲读 或会客
沐浴在美好的香气之中
让紧绷的心灵逐渐舒展
感受生活中细碎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