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好!今天我们为大家献上的讲座主题是“‘误会’,让作文更生动”。
吴老师: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请客,时间到了,可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啰?”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恼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听完故事后,同学们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石可欣:感觉从头到尾,客人都误解了主人的意思了,所以主人最后请客都没有成功。
吴老师:对,这个故事就是运用了“误会”的方法,让故事变得生动具体。同样,作文也可以采用“误会”的方法,从而使作文更生动!这也是为什么同学们的作文不能写生动的原因,因为你们不会使用“误会”法。
石可欣:那怎么使用“误会”法呢?
吴老师:总体来说,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产生误会。
一般情况下,在文章的开头就要创设一个情境,将误会表达出来。通常情况下,往往是“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未必为虚”,这是误会产生的关键。举个例子:小红新买的钢笔不见了,恰巧看见小芳的抽屉最里面摆着一支跟她一模一样的钢笔,小红认为自己的钢笔被小芳偷去了。
第二步:扩大误会。有了误会还不够,还要将误会闹大,言外之意就是让误会多“折腾”一下。这是文章的精彩部分,尽量多运用一些描写方法,把误会的场面写具体。例如,小红在班上大喊小芳是小偷,并叫来了班主任处理这个盗窃案。围观的同学越来越多,无论小芳怎么解释都没有用。
第三步:误会消解。既然是误会,当然要消除。这也是文章结尾的部分,所谓“路转西桥忽现”,真相大白,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误会一场。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误会的消除必须借助第三方或者叫做旁观者“解围”。例如,班主任灵机一动,用手机拨通了小芳家长的号码,并用免提的方式与小芳家长通话,在电话中,小芳家长说买了一支钢笔给小芳作为奖励,因为昨天考试,小芳数学考了满分。于此同时,小红的同桌在自己的板凳底下找到了那支丢失的钢笔。这时误会终于消除。
石可欣:嗯,这次钢笔“风波”果然令人难忘。
吴老师:记住:一般误会的产生,往往源于主观判断,就像之前说的那样:“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未必为虚”。所以误会的产生是主观的,或我误会你,或你误会我,或你我相互误会。但最后这误会一定要解决,否则就会成为“悬案”了。
石可欣:我觉得在写误会场面的时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应该要写具体,否则就不能烘托那种误会的氛围了,是吗?
吴老师:你说得很好。不仅如此,更要重视当事人心理的描写,因为误会往往是人的心理在作怪,所以心理描写是至关重要的。
石可欣:嗯,吴老师说的是心理描写要为误会服务,所以一定要好好揣摩当事人的心理,对吗?
吴老师:是的,人物心理勘称是误会写作方法的重头戏,我们通常说,无心理不误会,就是这个意思,误会本身就是“原以为”“本认为”,想想我们生活中、电视中的误会情节是不是这个样子的?总之,用误会法写作文,就可以使文章充满“波折”感,从而可读性也就更强了。(吴灵峰)
网友评论